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农用化学物质、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基于计算化学的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行为活性分析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17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氟喹诺酮药物的来源、污染特性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氟喹诺酮药物的危害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氟喹诺酮药物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氟喹诺酮药物的污染控制技术第24-2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析因实验设计分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氟喹诺酮药物环境行为控制国内外研究概况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量子化学计算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32-33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33-34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-37页
第二章 氟喹诺酮药物基态活性分析第37-67页
    2.1 氟喹诺酮药物分子结构优化计算第37-41页
    2.2 氟喹喏酮药物的基态反应活性分析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于前线分子轨道的得失电子能力分析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全局反应活性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2.3 基于电荷分布的与水分子结合能力分析第50-58页
    2.4 生物富集性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QSAR模型构建的源数据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QSAR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QSAR模型构建及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2.5 环境持久性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三章 氟喹诺酮药物基因毒性的作用机制及控制研究第67-91页
    3.1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构建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氟喹诺酮药物基因毒性数据来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QSAR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3.2 基于3D药效团模型与析因实验设计的关键取代特征提取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3D药效团模型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析因实验设计模型第73-79页
    3.3 基于新型氟喹诺酮药物设计的基因毒性控制第79-82页
    3.4 基于分子对接的基因毒性作用机理分析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蛋白分子的准备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分子对接第83-86页
    3.5 氟喹诺酮药物环境危害性的综合评价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环境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计算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环境危害性的综合评价第88-89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89-91页
第四章 基于光降解的氟喹诺酮药物控制研究第91-109页
    4.1 氟喹诺酮药物的紫外光谱计算和激发跃迁机理分析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紫外光谱计算方法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跃迁机理分析第93-97页
    4.2 溶剂化效应对氟喹诺酮药物垂直跃迁能的指标评价体系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体系评价第98-103页
    4.3 溶剂化效应促进氟喹诺酮药物光降解的机理分析第103-10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7-109页
第五章 氟喹诺酮药物分子振动归属及环境危害性特征光谱提取研究第109-145页
    5.1 氟喹诺酮药物的分子振动光谱计算第109-113页
    5.2 氟喹喏酮药物的分子振动光谱归属第11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光谱的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氟喹喏酮药物分子振动归属研究第118-124页
    5.3 取代特征对显著振动形式的影响第124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苯环伸缩振动第125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羰基C4=O11伸缩振动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羧基C12=O13伸缩振动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羧基O14-H15伸缩振动第138-140页
    5.4 分子振动光谱与环境危害性的关联分析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基于所选4种显著振动形式的关联性分析第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基于振动归属所得振动形式的关联性分析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与环境危害性相关的红外光谱信息提取第14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43-14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-14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45-146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146-147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47-149页
参考文献第149-161页
致谢第161-163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3-165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65-166页
附件第166-167页

论文共1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外伤止血应用研究
下一篇: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