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11页 |
摘要 | 第11-14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7页 |
1 土壤碳库与烟叶生产 | 第15页 |
2 土壤微生态环境与烟叶生产 | 第15-17页 |
2.1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| 第15-16页 |
2.2 土壤微生态与烟叶生产 | 第16-17页 |
3 影响植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 | 第17-18页 |
3.1 长期连作 | 第17页 |
3.2 过量施用化肥 | 第17-18页 |
3.3 化学农药施用 | 第18页 |
4 土壤碳库修复及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| 第18-21页 |
4.1 合理高效施肥 | 第18-19页 |
4.2 使用土壤改良剂 | 第19页 |
4.3 秸秆还田 | 第19-20页 |
4.4 作物多样性栽培 | 第20页 |
4.5 土壤病虫害绿色防控 | 第20-21页 |
5 生物炭的土壤改良效应 | 第21-25页 |
5.1 生物炭概述 | 第21-22页 |
5.2 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| 第22页 |
5.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5.4 生物炭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6 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引言 | 第27-29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7页 |
2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1 研究目标 | 第27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3 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生物炭对植烟褐土有机碳、氮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| 第29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30-31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31页 |
1.3.1 土壤样品采集 | 第31页 |
1.3.2 土壤碳氮指标测定与相关计算 | 第31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9页 |
2.1 生物炭对土壤总有机碳、全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碳、氮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3 生物炭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、氮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2.4 生物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分配比例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5 土壤碳氮各指标相关分析 | 第37页 |
2.6 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7 不同高碳物料对土壤碳库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8 不同高碳物料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1页 |
3.1 生物炭对土壤碳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 生物炭对土壤碳氮组分分配比例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3 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42-6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42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42-43页 |
1.3 土样采集及前处理 | 第43页 |
1.4 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量碳氮测定 | 第43页 |
1.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| 第43-44页 |
1.5.1 土壤总DNA提取 | 第43-44页 |
1.5.2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| 第44页 |
1.5.3 建库及测序 | 第44页 |
1.5.4 序列处理 | 第44页 |
1.6 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44-4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9页 |
2.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| 第45页 |
2.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2.3 土壤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| 第46-47页 |
2.4 序列质控与聚类分析 | 第47-50页 |
2.4.1 下机数据质控 | 第47-48页 |
2.4.2 OTU聚类 | 第48-49页 |
2.4.3 物种注释 | 第49-50页 |
2.5 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5.1 稀释曲线和Good’scoverage | 第50页 |
2.5.2 样品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6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| 第52-59页 |
2.6.1 单样本物种注释 | 第52-53页 |
2.6.2 细菌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相对丰度 | 第53-56页 |
2.6.3 物种丰度及样本聚类热图 | 第56-59页 |
3 讨论 | 第59-61页 |
3.1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2 生物炭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| 第60页 |
3.3 生物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62-7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3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62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62页 |
1.3 土样采集及前处理 | 第62页 |
1.4 土壤真菌多样性测定 | 第62-63页 |
1.4.1 土壤总DNA提取 | 第62-63页 |
1.4.2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| 第63页 |
1.4.3 建库及测序 | 第63页 |
1.5 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6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2页 |
2.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| 第63页 |
2.2 DNA提取及PCR扩增 | 第63页 |
2.3 下机数据质控 | 第63-64页 |
2.4 OTU聚类及测序深度 | 第64-66页 |
2.4.1 OTU聚类 | 第64-65页 |
2.4.2 稀释曲线和测序覆盖度 | 第65-66页 |
2.5 样品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66-67页 |
2.6 生物炭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67-72页 |
2.6.1 生物炭对土壤真菌门水平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2.6.2 生物炭对土壤真菌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的影响 | 第69页 |
2.6.3 样本及物种聚类图 | 第69-70页 |
2.6.4 真菌群落相似性 | 第70-71页 |
2.6.5 真菌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| 第71-72页 |
3 讨论 | 第72-74页 |
3.1 生物炭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3.2 生物炭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73页 |
3.3 生物炭对土壤中部分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4 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生物炭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| 第75-8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7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75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75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75-76页 |
1.3.1 烤烟样品采集 | 第75页 |
1.3.2 烟叶酶活性及矿质元素测定 | 第75-76页 |
1.3.3 烟株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| 第76页 |
1.3.4 病害调查及病情指数的计算 | 第76页 |
1.3.5 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| 第76页 |
1.3.6 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| 第76页 |
1.3.7 中性致香物质的测定 | 第76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76-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2页 |
2.1 生物炭对烤烟生育期的影响 | 第77页 |
2.2 生物炭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2.3 生物炭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2.4 生物炭对烤烟烟叶碳氮代谢的影响 | 第79页 |
2.5 生物炭对烤烟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2.6 生物炭对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 | 第80页 |
2.7 生物炭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2.7.1 生物炭对烤后烟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2.7.2 生物炭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81页 |
2.7.3 生物炭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3 讨论 | 第82-83页 |
3.1 生物炭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| 第82页 |
3.2 生物炭对烤烟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3.3 生物炭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| 第83页 |
4 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讨论 | 第84-86页 |
1 结论 | 第84页 |
2 创新点 | 第84-85页 |
3 讨论及展望 | 第85-86页 |
3.1 生物炭对土壤碳氮及烟草产质量的影响 | 第85页 |
3.2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101页 |
ABSTRACT | 第101-105页 |
附表 | 第106-11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