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基于田间温度和台站温度的水稻高温热害评判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温对水稻生长危害的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气象站气温推算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基于作物冠层温度的抗热性研究进展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-18页
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第18-26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数据来源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数据处理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ODIS数据介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ODIS数据预处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时序植被指数曲线构建和曲线滤波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稻田温度推算模型的建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温度推算模型的验证第24-26页
第三章 水稻田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规律分析第26-45页
    3.1 水稻田各层温度与气象台站温度比较分析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水稻田红外温度与台站温度变化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水稻田冠层温度与台站温度变化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水稻田地面水层温度与台站温度变化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水稻田地下土壤温度与台站温度变化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3.2 2016年水稻试验田温度分析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2016年稻田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2016年高温条件下不同处理小区温度变化分析第34-38页
    3.3 2017年水稻试验田温度分析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2017年稻田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2017年高温条件下不同处理小区温度变化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2-45页
第四章 台站温度推算稻田温度研究第45-66页
    4.1 2016年稻田冠层温度的推算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2016年稻田冠层高度75cm处温度的推算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2016年稻田冠层高度50cm处温度的推算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2016年稻田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47-48页
    4.2 2016年区分昼夜时段的冠层温度推算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2016年稻田高度75cm和50cm处昼夜温度的推算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2016年夜间冠层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2016年白天冠层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50-51页
    4.3 2016年稻田红外温度的推算第51-53页
    4.4 2017年稻田冠层温度的推算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2017年稻田冠层高度75cm和125cm处温度的推算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2017年稻田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54-55页
    4.5 2017年区分昼夜时段的冠层温度推算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2017年稻田高度75cm和125cm处昼夜温度的推算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2017年夜间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2017年白天温度拟合模型的验证第57-58页
    4.6 2017年稻田红外温度的推算第58-60页
    4.7 水稻种植区域提取和红外温度的反演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水稻种植区域识别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水稻红外温度的反演第62-64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五章 温度推算在水稻高温热害上的应用第66-74页
    5.1 高温条件下的推算及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2016年高温条件下的推算及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2017年高温条件下的推算及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5.2 温度推算在水稻高温热害上的应用第70-7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4-77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4-75页
    6.2 特色与创新第75页
    6.3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5页
作者简介第85-86页
致谢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金属镉、铜、铅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
下一篇:水稻抽穗期高温热害应对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