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1 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2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物种共存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3.2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3.3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白云山森林动态样地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| 第17-28页 |
1 引言 | 第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7-18页 |
2.2 样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| 第18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18-1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5页 |
3.1 物种组成 | 第19-21页 |
3.2 径级结构 | 第21-23页 |
3.3 多元回归树分类 | 第23页 |
3.4 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| 第23-25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25-28页 |
4.1 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| 第25-26页 |
4.2 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空间格局 | 第26-27页 |
4.3 启示和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冠层下光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| 第28-39页 |
1 引言 | 第2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1 调查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 数据分析 | 第29-3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7页 |
3.1 光照环境的时空分布 | 第30-33页 |
3.2 不同生境间光照环境的差异 | 第33-35页 |
3.3 林分结构、优势物种及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7-39页 |
4.1 光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| 第37-38页 |
4.2 光照环境的驱动力 | 第38页 |
4.3 启示和结论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环境和空间因素对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39-55页 |
1 引言 | 第39-4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2.1 野外大型真菌调查 | 第41页 |
2.2 调查时间 | 第41页 |
2.3 物种鉴定 | 第41页 |
2.4 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 | 第41-42页 |
2.5 数据分析 | 第42-4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2页 |
3.1 物种组成和群落动态 | 第44-45页 |
3.2 环境因子对大真菌群落的影响 | 第45-52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5页 |
4.1 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力 | 第52-53页 |
4.2 地生和腐木生大型真菌之间主要驱动力的差异 | 第53页 |
4.3 启示和结论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大型真菌分布依赖于地形、光照和植物群落的生境分化 | 第55-72页 |
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8页 |
2.1 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 | 第56-57页 |
2.2 数据分析 | 第57-5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9页 |
3.1 不同微生境中大型真菌群落的差异 | 第58-61页 |
3.2 物种生境关联 | 第61-63页 |
3.3 大型真菌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| 第63-69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69-72页 |
4.1 生境偏好 | 第69-70页 |
4.2 真菌与环境的关系依赖于不同的微生境 | 第70-71页 |
4.3 启示和结论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4页 |
ABSTRACT | 第84-87页 |
补充材料 | 第88-12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