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一、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质量决策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二、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决策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三、文献评述 | 第13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7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概述 | 第17-29页 |
第一节 互联网骨干网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一、互联网市场结构 | 第17-18页 |
二、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 | 第18-20页 |
三、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的发展现状 | 第22-26页 |
一、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发展历程 | 第22-24页 |
二、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的现状 | 第24-25页 |
三、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的现状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一、主导骨干网缺乏互联积极性,网间互联质量低 | 第26页 |
二、互联方式单一,网间结算费用高 | 第26-27页 |
三、现有网间互联制度不利于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| 第27页 |
四、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| 第27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质量选择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网间互联质量选择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29-31页 |
一、基本假定 | 第29-30页 |
二、骨干网的利润函数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网间互联质量选择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分析 | 第31-33页 |
一、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的均衡用户数 | 第31-32页 |
二、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的均衡利润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基于均衡结果的赋值分析 | 第33-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选择 | 第37-48页 |
第一节 网间互联方式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网间互联方式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| 第39-43页 |
一、骨干网3B与骨干网1B进行转接互联下的均衡解 | 第39-41页 |
二、骨干网3B分别与骨干网12B、B进行直联下的均衡解 | 第41-43页 |
第三节 非对称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的最优选择 | 第43-46页 |
一、网间互联方式的最优选择 | 第43-45页 |
二、不同互联方式下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对中国的启示 | 第48-56页 |
第一节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的发展阶段 | 第48-49页 |
一、初始发展期 | 第48页 |
二、网间互联起步期 | 第48-49页 |
三、网间互联成熟期 | 第49页 |
第二节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经验 | 第49-52页 |
一、骨干网层级结构明显,网间竞争压力大 | 第49-51页 |
二、对骨干网网间互联采取市场化方式 | 第51页 |
三、NAP点互联互不结算,运营商成本降低 | 第51-52页 |
四、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主要为对等直联 | 第52页 |
第三节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对中国的启示 | 第52-55页 |
一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是解决骨干网互联互通困境的关键 | 第53页 |
二、多种互联方式并存的互联格局有利于促进骨干网竞争 | 第53-54页 |
三、互联网立法是骨干网互联互通工作的重点 | 第54页 |
四、切合本国实际的互联制度是互联互通成功的保障 | 第54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六章 优化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的对策建议 | 第56-61页 |
第一节 以网络安全为前提引入转接互联,制定价格上限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降低结算价格,扶持弱势骨干网的发展 | 第57页 |
第三节 建立互联质量监测系统,推进“宽带战略”实施 | 第57-58页 |
第四节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,坚持政府规制不放松 | 第58-59页 |
第五节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,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| 第59-6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第一节 主要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62页 |
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