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一、双边市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二、网络中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三、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20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31页 |
第一节 双边市场理论 | 第20-22页 |
一、双边市场的定义 | 第20页 |
二、双边市场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三、双边市场的分类 | 第22页 |
第二节 网络中立的内涵与争议 | 第22-30页 |
一、网络中立产生的背景 | 第22-23页 |
二、网络中立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三、网络中立的有关争论 | 第24-27页 |
四、主要发达国家网络中立政策实施现状 | 第27-3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 | 第31-43页 |
第一节 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31-33页 |
一、模型假定 | 第31-32页 |
二、效用和利润函数 | 第32-33页 |
三、博弈顺序 | 第33页 |
第二节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33-37页 |
一、网络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| 第33-36页 |
二、网络中立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37-40页 |
一、网络非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| 第37-39页 |
二、网络非中立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39-40页 |
第四节 两种情形下的福利效应比较分析 | 第40-42页 |
一、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二、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平台利润的比较 | 第41-42页 |
三、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比较 | 第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 | 第43-55页 |
第一节 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43页 |
第二节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43-48页 |
一、网络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| 第43-47页 |
二、对称竞争平台均衡下网络中立的福利分析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市场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48-52页 |
一、网络非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| 第48-51页 |
二、对称竞争平台均衡下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两种情形下的福利效应比较分析 | 第52-54页 |
一、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| 第52-53页 |
二、内容提供商利润和运营商平台利润的比较 | 第53页 |
三、社会总福利的比较 | 第53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案例分析——移动运营商对微信收费的“争议” | 第55-61页 |
第一节 案例介绍 | 第55页 |
第二节 案例背景 | 第55-58页 |
一、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变革 | 第55-56页 |
二、运营商投资压力越来越大 | 第56-58页 |
三、技术方面的原因 | 第58页 |
第三节 案例分析 | 第58-6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促进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有效监管的对策建议 | 第61-64页 |
第一节 审时制定网络中立监管政策 | 第61页 |
第二节 成立独立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监管机构 | 第61-62页 |
第三节 规范移动互联网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| 第62-63页 |
第四节 加快实现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 | 第6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7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65页 |
一、本文创新点 | 第65页 |
二、本文不足 | 第65页 |
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