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-10页 |
二、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三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3-17页 |
(一)佤族及木鼓舞 | 第13-15页 |
(二)生态审美理论概说 | 第15-1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成因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木鼓舞产生的自然生境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木鼓舞发展的文化生境 | 第19-24页 |
第二章 佤族木鼓文化中的生态美意识 | 第24-36页 |
第一节 宗教信仰中的依生之美 | 第24-28页 |
一、自然崇尚与自然美意识 | 第25-27页 |
二、木鼓神崇拜与民族认同意识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竞生之美 | 第28-31页 |
一、自然灾害的生态美意蕴 | 第29-30页 |
二、人为灾难的生态美觉醒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民族文化中的共生之美 | 第31-36页 |
一、整一生态观的共生理想 | 第31-33页 |
二、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共生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趣 | 第36-54页 |
第一节 祭祀《木鼓舞》中的人神相悦 | 第37-44页 |
一、拉木鼓踏节而歌的自然神韵 | 第38-40页 |
二、进木鼓房“蹲裆步”的和合模拟 | 第40-41页 |
三、敲木鼓欢悦神灵的美好祈愿 | 第41-42页 |
四、祭木鼓仪式对神灵的庄严邀请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生活《木鼓舞》中的人人相悦 | 第44-48页 |
一、人生礼仪《木鼓舞》的生命节奏美 | 第44-46页 |
二、节日习俗《木鼓舞》的社会协调美 | 第46-47页 |
三、文化交流《木鼓舞》的民族共生美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艺术《木鼓舞》中的身心相悦 | 第48-54页 |
一、木鼓由祭器转化为乐器的艺术美 | 第49-50页 |
二、由男性独舞到男女同台共舞的舞台完整美 | 第50-51页 |
三、《木鼓舞》艺术转化的社会功能美 | 第51-54页 |
第四章 佤族《木鼓舞》生态审美价值的转化 | 第54-62页 |
第一节 佤族木鼓舞审美活动生态圈的构建 | 第54-57页 |
第二节 佤族木鼓舞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| 第57-62页 |
一、佤族木鼓文化及木鼓舞的传承现状 | 第58-60页 |
二、佤族木鼓舞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