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1.2.1 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| 第13-17页 |
1.2.2 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 | 第17-20页 |
1.2.3 破坏机理 | 第20-21页 |
1.2.4 轻骨料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锚固性能 | 第21-22页 |
1.3 普通混凝土梁式构件受剪研究现状 | 第22-30页 |
1.3.1 国外梁式构件受剪试验数据 | 第22-27页 |
1.3.2 国内深受弯受剪试验数据 | 第27-28页 |
1.3.3 普通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试验数据库 | 第28-29页 |
1.3.4 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 | 第29-30页 |
1.4 拉压杆模型研究 | 第30-35页 |
1.4.1 拉压杆模型组成 | 第30-32页 |
1.4.2 拉压杆模型发展 | 第32-33页 |
1.4.3 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 | 第33-34页 |
1.4.4 拉压杆模型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1.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| 第36-56页 |
2.1 试验概况 | 第36-40页 |
2.1.1 原材料选取 | 第36-37页 |
2.1.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1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2 微观结构 | 第40-45页 |
2.2.1 试样设计及制备 | 第40-41页 |
2.2.2 页岩陶粒微观形态 | 第41-42页 |
2.2.3 骨料—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 | 第42-43页 |
2.2.4 硅灰对页岩陶粒—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2.5 轻骨料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 | 第44-45页 |
2.3 变形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 | 第45-53页 |
2.3.1 试验概况 | 第46-48页 |
2.3.2 试验结果 | 第48-51页 |
2.3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第三章 基于数据库的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分析 | 第56-74页 |
3.1 基于数据库的深受弯构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6-60页 |
3.1.1 数据分布 | 第56-57页 |
3.1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1.3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2 受剪模型简介 | 第60-63页 |
3.2.1 我国规范 | 第60页 |
3.2.2 拉压杆模型 | 第60-61页 |
3.2.3 Tan-Cheng模型 | 第61-62页 |
3.2.4 其他模型 | 第62页 |
3.2.5 模型整理 | 第62-63页 |
3.3 受剪模型计算与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4 基于数据库的修正拉压杆模型 | 第67-68页 |
3.4.1 压杆有效系数 | 第67页 |
3.4.2 基于数据库的压杆有效系数修正 | 第67-68页 |
3.4.3 模型验证与对比 | 第68页 |
3.5 基于不同压杆有效系数的拉压杆模型受剪分析 | 第68-72页 |
3.5.1 压杆有效系数 | 第68-69页 |
3.5.2 模型对比 | 第69-7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| 第74-102页 |
4.1 试验概况 | 第74-83页 |
4.1.1 试件设计 | 第74-77页 |
4.1.2 试件制作 | 第77-78页 |
4.1.3 观测与量测内容 | 第78-79页 |
4.1.4 加载方案与加载制度 | 第79-80页 |
4.1.5 混凝土与钢筋材料性能 | 第80-83页 |
4.2 试验结果 | 第83-96页 |
4.2.1 破坏过程 | 第83-89页 |
4.2.2 破坏形态 | 第89-91页 |
4.2.3 试验结果 | 第91-93页 |
4.2.4 荷载-跨中挠度曲线 | 第93页 |
4.2.5 斜裂缝发展 | 第93-95页 |
4.2.6 腹筋应变 | 第95-96页 |
4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6-100页 |
4.3.1 各因素对开裂剪切强度的影响 | 第96-98页 |
4.3.2 各因素对极限剪切强度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4.3.3 各因素对荷载-挠度曲线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五章 压杆隔离体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02-124页 |
5.1 概述 | 第102页 |
5.2 试验概况 | 第102-107页 |
5.2.1 试件设计 | 第102-105页 |
5.2.2 量测内容与加载方案 | 第105页 |
5.2.3 试件制作与浇筑 | 第105-106页 |
5.2.4 试件安装 | 第106-107页 |
5.3 试验结果 | 第107-118页 |
5.3.1 破坏过程与破坏结果 | 第107-114页 |
5.3.2 破坏模式 | 第114-116页 |
5.3.3 裂缝形态 | 第116页 |
5.3.4 典型阶段荷载 | 第116-117页 |
5.3.5 混凝土应变 | 第117-118页 |
5.3.6 钢筋应变 | 第118页 |
5.4 压杆有效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18-122页 |
5.4.1 压杆轴向截面配筋率 | 第119-120页 |
5.4.2 钢筋与压杆轴向夹角 | 第120-121页 |
5.4.3 压杆高厚比 | 第121页 |
5.4.4 压杆承载板面积 | 第121-122页 |
5.4.5 混凝土强度 | 第12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六章 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及设计方法研究 | 第124-134页 |
6.1 压杆隔离体承载力分析 | 第124-125页 |
6.2 压杆隔离体与深受弯构件的关联性分析 | 第125页 |
6.3 压杆有效系数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6.4 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分析 | 第127-129页 |
6.5 建议设计方法 | 第129-132页 |
6.5.1 腹筋作用 | 第129-130页 |
6.5.2 腹筋配筋率的确定 | 第130-131页 |
6.5.3 考虑可靠度和不同腹筋配筋率的压杆有效系数 | 第131页 |
6.5.4 拉压杆模型节点受力平衡 | 第131-132页 |
6.5.5 拉压杆模型设计流程 | 第132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4-138页 |
7.1 本文工作的总结 | 第134-136页 |
7.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| 第136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7页 |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7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