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引言 | 第13-15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15-40页 |
1.临床资料 | 第15-18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15页 |
1.2 病例选择 | 第15-18页 |
1.2.1 诊断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2.2 纳入标准 | 第16页 |
1.2.3 排除标准 | 第16-17页 |
1.2.4 剔除及脱落标准 | 第17页 |
1.2.5 脱落病例的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研究内容 | 第18-24页 |
2.1 试验设计 | 第18-20页 |
2.1.1 样本纳入 | 第18页 |
2.1.2 随机 | 第18页 |
2.1.3 试验盲法 | 第18页 |
2.1.4 观察对照 | 第18-19页 |
2.1.5 主要仪器及药物 | 第19页 |
2.1.6 临床治疗方案 | 第19-20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20-24页 |
2.2.1 一般资料 | 第20页 |
2.2.2 临床观察指标 | 第20-22页 |
2.2.3 疗效评判 | 第22页 |
2.2.4 不良反应指标 | 第22-23页 |
2.2.5 安全性评价 | 第23页 |
2.2.6 观察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7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4页 |
3.研究结果 | 第24-40页 |
3.1 一般资料分析 | 第24-29页 |
3.1.1 两组病例入组情况 | 第24-25页 |
3.1.2 两组脱落病例病情分布情况 | 第25页 |
3.1.3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| 第25页 |
3.1.4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1.5 两组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1.6 两组病例病情比较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1.7 两组治疗前主、次症评分分布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2 治疗结果分析 | 第29-40页 |
3.2.1 组内比较 | 第29-33页 |
3.2.2 组间比较 | 第33-34页 |
3.2.3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2.5 两组痊愈时间分布及平均时间比较 | 第36-37页 |
3.2.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| 第37页 |
3.2.7 两组安全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8 两组治愈后复发情况 | 第38-40页 |
第二部分 讨论 | 第40-52页 |
1.立题依据 | 第40页 |
2.西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| 第40-42页 |
2.1 西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0-41页 |
2.2 西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| 第41-42页 |
3.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| 第42-43页 |
3.1 中医对扁平疣病名的认识 | 第42页 |
3.2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2-43页 |
3.3 中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| 第43页 |
4.联合治疗的依据 | 第43-44页 |
5.优正散组方分析 | 第44-47页 |
5.1 方药组成 | 第44页 |
5.2 组方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3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46-47页 |
6.对尤靖安的认识 | 第47-48页 |
7.对转移因子的认识 | 第48-49页 |
8.研究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8.1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49页 |
8.2 治疗结果与主、次症的关系分析 | 第49-50页 |
9.本研究的优势 | 第50页 |
10.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1页 |
11.研究的展望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附件一:综述 | 第58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附件二:随机数字表 | 第82-83页 |
附件三:治疗附图 | 第83-85页 |
附件四: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| 第85-87页 |
附件五:扁平疣随访观察表 | 第87-88页 |
附件六:不良事件记录表 | 第88-90页 |
附件七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