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0-15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| 第17-25页 |
1 研究资料 | 第17-20页 |
1.1 医家的选择 | 第17页 |
1.2 资料的来源 | 第17-18页 |
1.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| 第18-20页 |
1.3.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辨证标准 | 第18-19页 |
1.3.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9-20页 |
1.4 纳入标准 | 第20页 |
1.5 排除标准 | 第20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20-25页 |
2.1 文献信息采集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 数据预处理 | 第21-22页 |
2.2.1 证候的预处理 | 第21页 |
2.2.2 中药名的预处理 | 第21-22页 |
2.2.3 方剂名的预处理 | 第22页 |
2.3 质量控制 | 第22页 |
2.4 建立数据表 | 第22-23页 |
2.5 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5.1 频数分析(FrequencyAnalysis,FA) | 第23页 |
2.5.2 频繁集(FrequentItemsets,FI) | 第23页 |
2.5.3 关联原则(AssociationRule,AR) | 第23页 |
2.5.4 支持度(Support)和置信度(Confidence) | 第23-24页 |
2.5.5 期望置信度(Expectedconfidence)和作用度(Lift) | 第24页 |
2.6 关于数据分类的说明 | 第24-25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8页 |
1 文献检索情况 | 第25-26页 |
2 频数分析 | 第26-41页 |
2.1 SPID分类处方频数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 SPID主要证型频数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3 SPID方剂频数统计 | 第29-31页 |
2.4 SPID中药相关频数分析 | 第31-38页 |
2.5 SPID中药性味、归经频数 | 第38-41页 |
3 关联原则 | 第41-48页 |
3.1 SPID主要证型与药物关联 | 第41-45页 |
3.1.1 湿热瘀结证 | 第41-42页 |
3.1.2 气滞血瘀证 | 第42页 |
3.1.3 气虚血瘀证 | 第42-43页 |
3.1.4 肾虚血瘀证 | 第43-44页 |
3.1.5 寒湿凝滞证 | 第44-45页 |
3.2 药物关联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2.1 SPID两联药物关联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2.2 SPID三联药物关联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2.3 SPID四联药物关联分析 | 第47-48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48-66页 |
1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辨证规律探讨 | 第48-49页 |
1.1 病因病机讨论 | 第48页 |
1.2 证型讨论 | 第48-49页 |
2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常用方剂探讨 | 第49-55页 |
2.1 经方探讨 | 第50-53页 |
2.1.1 四逆散 | 第50-51页 |
2.1.2 桂枝茯苓丸 | 第51页 |
2.1.3 当归芍药散 | 第51页 |
2.1.4 逍遥散 | 第51-52页 |
2.1.5 失笑散 | 第52页 |
2.1.6 金铃子散 | 第52-53页 |
2.1.7 四妙丸 | 第53页 |
2.2 经验方讨论 | 第53-55页 |
2.2.1 柴枳败酱汤 | 第53页 |
2.2.2 除湿化瘀方 | 第53-54页 |
2.2.3 白莲散结汤 | 第54页 |
2.2.4 通任种子汤 | 第54页 |
2.2.5 盆炎汤 | 第54-55页 |
2.2.6 银甲丸 | 第55页 |
3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常用药物探讨 | 第55-60页 |
3.1 高频药物功效讨论 | 第55-59页 |
3.1.1 赤芍 | 第55-56页 |
3.1.2 当归 | 第56页 |
3.1.3 白芍 | 第56页 |
3.1.4 甘草 | 第56页 |
3.1.5 柴胡 | 第56-57页 |
3.1.6 茯苓 | 第57页 |
3.1.7 延胡索 | 第57页 |
3.1.8 香附 | 第57-58页 |
3.1.9 川芎 | 第58页 |
3.1.10 枳实 | 第58页 |
3.1.11 路路通 | 第58-59页 |
3.2 不同疾病特色用药药物讨论 | 第59页 |
3.3 常用药组讨论 | 第59-60页 |
4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选方用药规律讨论 | 第60-61页 |
4.1 重视活血化瘀 | 第60页 |
4.2 常用清热利湿 | 第60-61页 |
4.3 不忘疏利气机 | 第61页 |
5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证药关联讨论 | 第61-63页 |
5.1 湿热瘀结证与常用药物 | 第61-62页 |
5.2 气滞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| 第62页 |
5.3 气虚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| 第62页 |
5.4 肾虚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| 第62-63页 |
5.5 寒湿凝滞证与常用药物 | 第63页 |
6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药物性味、归经讨论 | 第63-66页 |
6.1 药味讨论 | 第63-64页 |
6.1.1 苦味 | 第63-64页 |
6.1.2 辛味 | 第64页 |
6.1.3 甘味 | 第64页 |
6.2 药性讨论 | 第64页 |
6.3 药物归经讨论 | 第64-66页 |
6.3.1 肝经 | 第65页 |
6.3.2 脾经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工作与创新 | 第67-68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一 综述 | 第74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
附录三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