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特性与试验研究方法 | 第18-27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8-20页 |
2.2 试验方案 | 第20-21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3.1 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21页 |
2.3.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(DSR) | 第21-22页 |
2.3.3 老化试验 | 第22-23页 |
2.3.4 弯曲梁流变试验(BBR) | 第23-24页 |
2.3.5 沥青黏度测定 | 第24页 |
2.3.6 弹性恢复试验 | 第24-25页 |
2.3.7 黏韧性试验 | 第25页 |
2.3.8 沥青混合料试验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沥青基础性能指标试验结果与评价 | 第27-41页 |
3.1 针入度、软化点、5℃延度 | 第27-29页 |
3.1.1 针入度 | 第27页 |
3.1.2 软化点 | 第27-28页 |
3.1.3 5 ℃延度 | 第28-29页 |
3.2 针入度指数、当量软化点、当量脆点 | 第29-31页 |
3.3 黏度 | 第31-32页 |
3.3.1 60 ℃动力黏度 | 第31-32页 |
3.3.2 布氏黏度 | 第32页 |
3.4 弹性恢复 | 第32-33页 |
3.5 黏韧性 | 第33-35页 |
3.6 老化后的常规性能指标分析 | 第35-39页 |
3.6.1 残留针入度比 | 第35-36页 |
3.6.2 软化点增量 | 第36-37页 |
3.6.3 质量变化 | 第37-38页 |
3.6.4 黏度比、老化指数 | 第38-3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结合料流变特性研究分析 | 第41-78页 |
4.1 试验条件选择 | 第41-42页 |
4.1.1 平行板尺寸选择 | 第41页 |
4.1.2 平行板间距确定 | 第41-42页 |
4.2 改性沥青粘弹性范围确定 | 第42-49页 |
4.3 频率扫描试验研究 | 第49-57页 |
4.3.1 时温等效主曲线构建与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3.2 SEBS改性沥青相态结构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3.3 零剪切粘度ZSV | 第55-57页 |
4.4 SEBS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5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| 第60-64页 |
4.5.1 高温性能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5.2 抗疲劳性能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6 SEBS改性沥青低温蠕变性能分析 | 第64-70页 |
4.6.1 低温性能评价指标 | 第64页 |
4.6.2 BBR试验 | 第64-67页 |
4.6.3 基于Burgers模型蠕变特性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7 SEBS改性沥青多应力蠕变特性 | 第70-75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75-78页 |
第五章 SEBS改性沥青微观与机理分析 | 第78-89页 |
5.1 荧光显微镜扫描试验 | 第78-79页 |
5.2 红外光谱试验 | 第79-87页 |
5.2.1 定性分析依据 | 第79-82页 |
5.2.2 定性分析 | 第82-87页 |
5.3 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六章 SE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| 第89-109页 |
6.1 SEBS改性沥青油石比的确定 | 第89-91页 |
6.2 高温稳定性 | 第91-93页 |
6.3 低温抗裂性 | 第93-96页 |
6.4 水稳定性分析 | 第96-98页 |
6.5 抗疲劳性能 | 第98-107页 |
6.5.1 疲劳性能研究方法 | 第98-100页 |
6.5.2 疲劳试验方法 | 第100-101页 |
6.5.3 试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| 第101-103页 |
6.5.4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03-107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主要的结论和建议 | 第109-112页 |
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进一步研究建议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