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家地区高Ⅲ油层组有效孔喉下限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8页 |
0.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0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0.2.1 国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2.2 储层下限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0.2.3 致密油充注孔喉下限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0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8页 |
0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0.3.2 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6页 |
0.3.3 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8-22页 |
1.1 研究区构造特征 | 第18-19页 |
1.2 研究区沉积特征 | 第19-20页 |
1.3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22-37页 |
2.1 岩石学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1.1 碎屑骨架成分 | 第22页 |
2.1.2 岩石结构和填隙物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2 储集空间特征 | 第24-30页 |
2.2.1 孔隙类型特征 | 第24-27页 |
2.2.2 喉道类型特征 | 第27-29页 |
2.2.3 裂缝类型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3 特征结构参数与物性的关系 | 第30-37页 |
2.3.1 高压压汞实验参数与物性的关系 | 第31-34页 |
2.3.2 恒速压汞实验参数与物性的关系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储层有效孔喉下限研究 | 第37-56页 |
3.1 理论研究有效孔喉下限 | 第37-44页 |
3.1.1 孔隙流体受力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1.2 孔喉下限模型建立 | 第40-42页 |
3.1.3 孔喉下限确定 | 第42-44页 |
3.2 实验法研究有效孔喉下限 | 第44-54页 |
3.2.1 环境扫描电镜法 | 第44-52页 |
3.2.2 水膜厚度法 | 第52-54页 |
3.3 综合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储层孔喉下限影响因素及综合分类 | 第56-64页 |
4.1 储层孔喉下限影响因素 | 第56-60页 |
4.1.1 沉积作用对储层孔喉下限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1.2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喉下限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2 储层综合分类及展布 | 第60-64页 |
4.2.1 储层综合分类 | 第60-62页 |
4.2.2 不同类型储层平面展布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发表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