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3 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衔接道路概述 | 第18-34页 |
2.1 城市规模、形态与高速公路过境模式的关系 | 第18-23页 |
2.1.1 城市规模 | 第18页 |
2.1.2 城市空间形态 | 第18-21页 |
2.1.3 高速公路过境模式 | 第21-23页 |
2.2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衔接道路界定 | 第23-28页 |
2.2.1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对比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2 衔接道路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2.3 衔接道路的组成类型 | 第25-28页 |
2.3 衔接道路的交通特征及功能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3.1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衔接道路的交通特征 | 第28-29页 |
2.3.2 衔接道路的功能 | 第29-30页 |
2.4 衔接道路规划设计思路 | 第30-33页 |
2.4.1 布局思路 | 第30-31页 |
2.4.2 衔接道路设计步骤 | 第31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衔接道路的规模分析及横断面规划 | 第34-47页 |
3.1 高速公路与城市接口数量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3.2 衔接道路等级、服务水平、通行能力和车道规模的确定 | 第35-41页 |
3.2.1 衔接道路等级 | 第35-37页 |
3.2.2 衔接道路服务水平 | 第37-39页 |
3.2.3 衔接道路通行能力 | 第39-41页 |
3.2.4 车道规模的确定 | 第41页 |
3.3 衔接道路横断面规划 | 第41-46页 |
3.3.1 衔接道路的横断面过渡 | 第42-43页 |
3.3.2 衔接道路横断面构成要素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3.3 衔接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衔接道路布局规划 | 第47-57页 |
4.1 衔接道路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| 第47-50页 |
4.1.1 衔接道路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 | 第47-48页 |
4.1.2 衔接道路布局规划的影响因素 | 第48-50页 |
4.2 衔接道路的布局方法 | 第50-55页 |
4.2.1 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选取 | 第50-51页 |
4.2.2 城市出入口道路的选取 | 第51-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实例分析 | 第57-64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57-58页 |
5.1.1 随州市交通区位及城市空间形态 | 第57-58页 |
5.1.2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情况 | 第58页 |
5.2 衔接道路规划 | 第58-62页 |
5.2.1 衔接道路类型的确定 | 第58页 |
5.2.2 交通量预测 | 第58-59页 |
5.2.3 横断面规划 | 第59-60页 |
5.2.4 衔接道路的技术标准 | 第60页 |
5.2.5 衔接道路的布局 | 第60-6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4页 |
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