淀粉接枝双氰胺甲醛缩聚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合成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造纸废水污染物及处理流程 | 第9页 |
1.2 絮凝剂絮凝机理 | 第9-11页 |
1.3 絮凝剂分类 | 第11-15页 |
1.3.1 无机絮凝剂 | 第12页 |
1.3.2 有机絮凝剂 | 第12-15页 |
1.4 淀粉结构性质 | 第15页 |
1.5 接枝淀粉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1 铈盐引发体系 | 第15页 |
1.5.2 锰盐引发体系 | 第15-16页 |
1.5.3 过氧化氢引发体系 | 第16页 |
1.5.4 过硫酸盐引发体系 | 第16页 |
1.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双氰胺甲醛缩聚物絮凝剂的制备 | 第18-28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18-19页 |
2.1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18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1.3 实验检测项目 | 第19页 |
2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9-27页 |
2.2.1 甲醛用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2.2 氯化铵用量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2.2.3 温度变化对反应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2.4 时间变化对反应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2.5 反应顺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2.6 水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2.7 产物与碱的反应 | 第25页 |
2.2.8 产物凝胶点分析及分子量计算 | 第25-2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双氰胺甲醛缩聚反应机理和强放热现象研究 | 第28-35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29页 |
3.1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过程 | 第29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4页 |
3.2.1 双氰胺分子结构 | 第29页 |
3.2.2 氯化铵与甲醛的反应 | 第29-30页 |
3.2.3 反应放热现象 | 第30-32页 |
3.2.4 双氰胺甲醛缩聚物反应机理的推导 | 第32-33页 |
3.2.5 利用键能计算验证推断 | 第33-3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| 第35-42页 |
4.1 实验设计 | 第35-38页 |
4.1.1 单体质量比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4.1.2 引发剂的选用 | 第36页 |
4.1.3 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4.1.4 引发剂浓度的确定 | 第37页 |
4.1.5 分离提纯及表征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38页 |
4.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38页 |
4.2.2 试验方法 | 第38页 |
4.2.3 产物的分离 | 第3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1页 |
4.3.1.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.2. 引发剂浓度对均聚反应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3.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| 第40页 |
4.3.4. 无水乙醇用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淀粉接枝双氰胺甲醛缩聚物絮凝剂的制备 | 第42-50页 |
5.1 实验设计 | 第42-43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3-44页 |
5.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43页 |
5.2.2 实验步骤 | 第43页 |
5.2.3 模拟废水絮凝试验 | 第43-44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5页 |
5.3.1 盐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4页 |
5.3.2 六亚甲基四胺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4 产物红外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5 产物反应过程及絮凝机理 | 第47-48页 |
5.6 产品絮凝试验 | 第48-4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