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5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1 引言 | 第17-26页 |
1.1 杏鲍菇 | 第17-18页 |
1.1.1 杏鲍菇概述 | 第17页 |
1.1.2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| 第17页 |
1.1.3 杏鲍菇多糖 | 第17-18页 |
1.2 衰老 | 第18-20页 |
1.2.1 衰老简介及研究背景 | 第18页 |
1.2.2 氧化与衰老 | 第18-19页 |
1.2.3 食用菌多糖抗衰老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3 糖尿病 | 第20-23页 |
1.3.1 糖尿病简介及分类 | 第20页 |
1.3.2 糖尿病并发症 | 第20-22页 |
1.3.2.1 糖尿病肾病 | 第21-22页 |
1.3.2.2 糖尿病引发的胰腺损伤 | 第22页 |
1.3.2.3 糖尿病引发的肝脏损伤 | 第22页 |
1.3.3 糖尿病的治疗 | 第22-23页 |
1.3.4 食用菌多糖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| 第23页 |
1.4 食用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| 第23-24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6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6-42页 |
2.1 菌种和培养基 | 第26页 |
2.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| 第26-28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8-42页 |
2.3.1 杏鲍菇菌种活化及液体培养 | 第28-29页 |
2.3.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3.3 杏鲍菇菌丝体粗多糖的提取 | 第29页 |
2.3.4 苯酚-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| 第29-30页 |
2.3.5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30-32页 |
2.3.5.1 除蛋白 | 第30-31页 |
2.3.5.2 DEAE-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 | 第31页 |
2.3.5.3 SephadexG-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| 第31-32页 |
2.3.5.4 透析 | 第32页 |
2.3.6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组分的结构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.6.1 多糖样品的纯度分析 | 第32页 |
2.3.6.2 多糖组分分子量的测定 | 第32页 |
2.3.6.3 多糖样品单糖组成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3.6.4 多糖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3页 |
2.3.6.5 多糖样品的表面特征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7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的测定 | 第34-38页 |
2.3.7.1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3.7.2 体内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的测定 | 第35-38页 |
2.3.8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抗糖尿病功效的研究 | 第38-41页 |
2.3.8.1 α-淀粉酶和α-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2.3.8.2 降血糖及抗糖尿病活性的测定 | 第39-41页 |
2.3.9 数据处理 | 第41-4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101页 |
3.1 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 | 第42页 |
3.2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42-43页 |
3.2.1 DEAE-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 | 第42页 |
3.2.2 SephadexG-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| 第42-43页 |
3.3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结构测定 | 第43-50页 |
3.3.1 纯度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.2 分子量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.3 单糖构成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3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3.5 表面特征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4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分析 | 第50-72页 |
3.4.1 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4.1.1 还原力 | 第50-51页 |
3.4.1.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51-52页 |
3.4.1.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52-53页 |
3.4.1.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53页 |
3.4.2 对衰老小鼠体重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3.4.3 对衰老小鼠体内酶促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3.4.4 对衰老小鼠体内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3.4.5 对衰老小鼠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.6 对衰老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和含水率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3.4.7 对衰老小鼠肝脏细胞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4.8 对衰老小鼠脑细胞的影响 | 第64-70页 |
3.4.9 对衰老小鼠胸腺细胞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4.10 对衰老小鼠皮肤组织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3.5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降血糖及抗糖尿病功效的研究 | 第72-101页 |
3.5.1 对α-淀粉酶和α-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 | 第72-74页 |
3.5.2 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3.5.3 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含量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3.5.4 对糖尿病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3.5.5 对糖尿病小鼠血清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3.5.6 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3.5.7 对糖尿病小鼠体内酶促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| 第81-87页 |
3.5.8 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| 第87-89页 |
3.5.9 对糖尿病小鼠脂质过氧化物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89-92页 |
3.5.10 对糖尿病小鼠肝脏、肾脏、胰脏组织细胞的影响 | 第92-96页 |
3.5.11 对糖尿病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| 第96-101页 |
4 讨论 | 第101-106页 |
4.1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| 第101页 |
4.2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4.3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 | 第102-104页 |
4.4 杏鲍菇菌丝体多糖降血糖及抗糖尿病活性 | 第104-106页 |
5 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6 创新性 | 第108-109页 |
7 下一步工作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5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