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3.3 国内外文献评述 | 第22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2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| 第25-31页 |
2.1 产业链的基本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1.1 产业链的内涵 | 第25页 |
2.1.2 产业链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2.2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2.1 重污染企业的界定 | 第26页 |
2.2.2 环境成本的构成 | 第26-27页 |
2.2.3 环境成本的计量 | 第27页 |
2.2.4 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 | 第27-28页 |
2.2.5 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| 第28页 |
2.3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| 第28-31页 |
2.3.1 社会责任理论 | 第28页 |
2.3.2 成本控制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3.3 经济外部性理论 | 第29页 |
2.3.4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3.5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30-31页 |
3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述及理论分析 | 第31-38页 |
3.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| 第31-33页 |
3.1.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式 | 第31页 |
3.1.2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| 第31-33页 |
3.2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1 环境成本控制对象不明确 | 第33页 |
3.2.2 环境成本控制行为被动 | 第33-34页 |
3.2.3 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| 第34页 |
3.3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理论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3.1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激励机制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基于产业链横向关系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3 基于产业链纵向关系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分析 | 第36-38页 |
4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| 第38-44页 |
4.1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和原则 | 第38页 |
4.1.1 控制目标 | 第38页 |
4.1.2 控制原则 | 第38页 |
4.2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的设计路线 | 第38-40页 |
4.3 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| 第40-44页 |
4.3.1 假设条件 | 第40页 |
4.3.2 变量设计 | 第40-41页 |
4.3.3 模型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3.4 模型分析 | 第42-44页 |
5 A钢铁企业产业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| 第44-51页 |
5.1 A企业基本状况 | 第44页 |
5.2 A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状况 | 第44-48页 |
5.2.1 生产流程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.2 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3 模型检验 | 第48-49页 |
5.4 案例启示 | 第49-51页 |
6 加强产业链视角下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| 第51-55页 |
6.1 微观层面对策 | 第51-53页 |
6.1.1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 | 第51-52页 |
6.1.2 科学分析购买商的环保偏好 | 第52页 |
6.1.3 科学选择合作企业 | 第52-53页 |
6.2 宏观层面对策 | 第53-55页 |
6.2.1 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与扶持作用 | 第53页 |
6.2.2 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| 第53页 |
6.2.3 加强产业链视角下的环境信息披露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