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2 国内外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问题研究的现状 | 第14-2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25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产生和扩展的机理 | 第28-54页 |
2.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细节 | 第28-35页 |
2.1.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应力特点 | 第28-29页 |
2.1.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细节 | 第29-35页 |
2.2 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| 第35-40页 |
2.3 基于能量理论的断裂力学基本参数 | 第40-53页 |
2.3.1 断裂力学基本参数 | 第41-45页 |
2.3.2 疲劳裂纹扩展机理 | 第45-5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荷载作用下横隔板局部屈曲分析 | 第54-71页 |
3.1 薄板局部屈曲理论 | 第54-60页 |
3.1.1 单向均匀受压薄板的弹性屈曲 | 第55-58页 |
3.1.2 受压薄板的弹塑性屈曲 | 第58-60页 |
3.2 横隔板开孔处局部屈曲分析模型 | 第60-64页 |
3.2.1 模型的几何尺寸 | 第60-63页 |
3.2.2 材料(Q345)单向拉伸实验 | 第63页 |
3.2.3 弹塑性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法 | 第63-64页 |
3.3 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部位局部屈曲变形分析 | 第64-70页 |
3.3.1 轮迹线范围内横隔板两相邻开孔之间局部屈曲计算模型 | 第64-65页 |
3.3.2 局部屈曲引起的面外变形分析 | 第65-7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模型试验研究 | 第71-96页 |
4.1 模型试验的目的及原理 | 第71-72页 |
4.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模型 | 第72-85页 |
4.2.1 模型设计制作及安装 | 第72-78页 |
4.2.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测点布置 | 第78-83页 |
4.2.3 疲劳荷载计算 | 第83-85页 |
4.3 模型加载和试验流程 | 第85-87页 |
4.3.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加载 | 第85页 |
4.3.2 疲劳试验流程 | 第85-87页 |
4.4 试验结果 | 第87-94页 |
4.4.1 中横隔板的测点测试情况结果 | 第87-90页 |
4.4.2 U肋测点测试结果 | 第90-91页 |
4.4.3 位移测点测试情况结果 | 第91-92页 |
4.4.4 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情况 | 第92-9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五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数值仿真与力学机理分析 | 第96-137页 |
5.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扩展有限元模型 | 第96-108页 |
5.1.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扩展有限元模型 | 第99-100页 |
5.1.2 中、美疲劳单车模型对面板疲劳细节的影响分析 | 第100-108页 |
5.2 试验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| 第108-112页 |
5.2.1 竖向位移比较 | 第108-109页 |
5.2.2 应力比较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5.3 横隔板开孔部位疲劳裂纹力学机理分析 | 第112-130页 |
5.3.1 轮迹线范围内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无面外变形情况 | 第112-115页 |
5.3.2 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有40mm轮载偏心应力分析 | 第115-118页 |
5.3.3 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有80mm轮载偏心应力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5.3.4 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有100mm轮载偏心应力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5.3.5 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有弹塑性局部屈曲变形应力分析 | 第124-130页 |
5.4 疲劳裂纹扩展的数值仿真与力学机理分析 | 第130-13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5-137页 |
第六章 提高横隔板开孔处抗疲劳性能的方法 | 第137-146页 |
6.1 提高抗疲劳性能的基本思路 | 第137-138页 |
6.2 提高抗弯刚度的方法及力学分析 | 第138-145页 |
6.2.1 竖向加劲力学分析 | 第138-141页 |
6.2.2 薄板局部加厚力学分析 | 第141-144页 |
6.2.3 薄板局部加厚周边单元主应力分布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6.2.4 改善横隔板抗疲劳性能方案选择 | 第14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6-149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46-147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47-148页 |
7.3 展望 | 第14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6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