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7-26页 |
1.2.1 电缆防护层改性优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2.2 电缆防护层故障点检测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2.3 红外立体视觉检测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1.3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无机粒子改性聚乙烯高压电缆防护层的研制与微观检测 | 第30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30页 |
2.2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乙烯的修饰机理 | 第30-34页 |
2.2.1 纳米MMT改性聚乙烯的修饰机理 | 第30-32页 |
2.2.2 纳米ZnO改性聚乙烯的修饰机理 | 第32-34页 |
2.3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乙烯电缆防护层的研制 | 第34-38页 |
2.3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34-35页 |
2.3.2 纳米MMT改性聚乙烯电缆防护层的研制 | 第35-36页 |
2.3.3 纳米ZnO改性聚乙烯电缆防护层的研制 | 第36-38页 |
2.4 电缆防护层微观结构的测试与分析 | 第38-52页 |
2.4.1 化学结构的测试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4.2 结晶结构的测试与分析 | 第41-47页 |
2.4.3 微域结构的测试与分析 | 第47-51页 |
2.4.4 电缆防护层的微观特性优化比较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3章 电缆防护层击穿特性的仿真检测方法与验证 | 第54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电缆防护层的仿真检测方法研究 | 第54-59页 |
3.2.1 仿真检测模型的构建 | 第54-59页 |
3.2.2 电缆内部电场分布的仿真效果 | 第59页 |
3.3 电缆防护层的仿真检测实验与分析 | 第59-65页 |
3.3.1 电流场下的击穿特性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3.2 电磁场下的击穿特性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4 电缆防护层击穿性能的实验验证 | 第65-72页 |
3.4.1 电缆防护层电击穿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| 第66-69页 |
3.4.2 电缆防护层热击穿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| 第69-72页 |
3.4.3 仿真检测方法与实测比较分析 | 第7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4章 电缆防护层故障点检测方法的研究 | 第74-100页 |
4.1 引言 | 第74页 |
4.2 电缆防护层故障点的形成机理 | 第74-75页 |
4.3 故障点红外视觉检测方法的研究 | 第75-91页 |
4.3.1 红外摄像机的参数标定 | 第75-80页 |
4.3.2 红外电缆图像的校正处理 | 第80-83页 |
4.3.3 红外电缆图像的特征点提取 | 第83-87页 |
4.3.4 红外电缆图像的立体匹配 | 第87-89页 |
4.3.5 红外电缆图像的匹配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1页 |
4.4 红外电缆图像的拼接方法研究 | 第91-99页 |
4.4.1 多尺度Harris算子角点的检测 | 第92-95页 |
4.4.2 特征点的区域匹配 | 第95-97页 |
4.4.3 特征点的精确匹配 | 第97-9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5章 电缆防护层故障点的检测实验及分析 | 第100-126页 |
5.1 引言 | 第100页 |
5.2 电缆图像的红外三维检测实验 | 第100-110页 |
5.2.1 空间点重构 | 第100-102页 |
5.2.2 A段电缆的三维测量实验 | 第102-106页 |
5.2.3 B段电缆的三维测量实验 | 第106-110页 |
5.3 电缆红外图像的三维点云拼接实验 | 第110-113页 |
5.4 电缆故障点的红外检测实验 | 第113-123页 |
5.4.1 实验装置的构建 | 第113-115页 |
5.4.2 电缆故障点的红外三维检测实验 | 第115-119页 |
5.4.3 电缆红外图像的拼接与故障点定位 | 第119-12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6页 |
结论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8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