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| 第13-14页 |
引言 | 第14-17页 |
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| 第17-28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7-1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17页 |
1.2 实验药物 | 第17页 |
1.3 实验器械 | 第17-18页 |
1.4 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18-19页 |
1.5 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1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9-27页 |
2.1 寿胎丸中药药液制备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 动物造模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 分组及给药 | 第21-23页 |
2.3.1 分组 | 第21页 |
2.3.2 给药 | 第21-23页 |
2.4 制备标本 | 第23-24页 |
2.5 蛋白印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表达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5.1 蛋白样品制备 | 第24页 |
2.5.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| 第24-25页 |
2.5.3 SDS-PAGE凝胶电泳 | 第25-26页 |
2.5.4 转膜 | 第26页 |
2.5.5 抗体孵育和显色 | 第26-27页 |
2.5.6 凝胶图像分析 | 第27页 |
3 统计学方法 | 第27-28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 | 第28-39页 |
1 各组孕鼠胚胎发育情况 | 第28-30页 |
2 各组孕鼠流产率比较 | 第30-31页 |
3 寿胎丸对孕鼠蜕膜组织中AQP表达的影响 | 第31-39页 |
3.1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0、AQP1表达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3.2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2、AQP3表达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3.3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4、AQP5表达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3.4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6、AQP7表达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3.5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8、AQP9表达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6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10、AQP11表达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3.7 各组孕鼠蜕膜组织中AQP12表达的比较 | 第37-39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9-64页 |
1 西医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概况 | 第39-41页 |
2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| 第41-43页 |
2.1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1-43页 |
2.1.1 肾虚不固 | 第42页 |
2.1.2 脾肾两虚 | 第42页 |
2.1.3 肝气郁结 | 第42页 |
2.1.4 心肾不交 | 第42-43页 |
2.2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治疗的认识 | 第43页 |
3 寿胎丸的现代研究进展 | 第43-45页 |
4 水通道蛋白与生殖系统相关研究 | 第45-47页 |
5 水通道蛋白各亚型与复发性流产 | 第47-61页 |
5.1 AQP0与复发性流产 | 第47-48页 |
5.2 AQP1与复发性流产 | 第48-50页 |
5.3 AQP2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0-51页 |
5.4 AQP3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1-52页 |
5.5 AQP4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2-54页 |
5.6 AQP5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4-55页 |
5.7 AQP6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5-56页 |
5.8 AQP7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6页 |
5.9 AQP8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6-58页 |
5.10 AQP9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8-59页 |
5.11 AQP10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9页 |
5.12 AQP11与复发性流产 | 第59-60页 |
5.13 AQP12与复发性流产 | 第60-61页 |
6 寿胎丸不同剂量组的AQP各亚型表达特点及意义 | 第61页 |
7 肾主水与水通道蛋白 | 第61-64页 |
7.1 “肾主水”的中医理论基础 | 第61-62页 |
7.2 “肾主水”的整体观 | 第62页 |
7.3 “肾主水”的微观辨证 | 第62-64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A | 第72-93页 |
综述一 应用寿胎丸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现状 | 第7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综述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现况 | 第84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| 第93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