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钛的介绍 | 第10-11页 |
1.2 钛冶金的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镁热法 | 第12页 |
1.2.2 碘化法 | 第12页 |
1.1.3 传统熔盐电解法 | 第12页 |
1.1.4 FFC法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海绵钛生产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海绵钛致密性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4.1 海绵钛形成机理 | 第15-18页 |
1.4.2 海绵钛致密性的原因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4.3 海绵钛致密性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5.2 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海绵钛密度及微观结构分析 | 第22-32页 |
2.1 海绵钛坨致密度分布情况 | 第22-25页 |
2.2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 夹杂物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4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ANSYS软件模拟海绵钛还原的热量分布 | 第32-40页 |
3.1 ANSYS软件简介 | 第32页 |
3.2 物理模型 | 第32-33页 |
3.3 物理模型的简化 | 第33-34页 |
3.4 网格划分 | 第34-35页 |
3.5 数学模型 | 第35-37页 |
3.5.1 稳态热分析 | 第36页 |
3.5.2 热传导 | 第36页 |
3.5.3 热对流 | 第36页 |
3.5.4 热辐射 | 第36-37页 |
3.5.5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7页 |
3.6 还原炉温度分布 | 第37-38页 |
3.7 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还原过程对海绵钛致密性的影响 | 第40-52页 |
4.1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其方法 | 第40-44页 |
4.1.1 原料 | 第40页 |
4.1.2 主要设备 | 第40-41页 |
4.1.3 实验原理 | 第41-43页 |
4.1.4 实验目的 | 第43-44页 |
4.2 还原过程中加料速、加料方式对产品致密性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4.2.1 加料速度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2.2 加料方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3 还原液面高度对产品致密性的影响 | 第47页 |
4.4 在低料速的条件下还原温度对产品致密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5 二次加镁对海绵钛致密度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6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优化实验应用到工业上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2-66页 |
5.1 收率、成品率 | 第52-56页 |
5.1.1 料速实验的收率和成品率 | 第52-53页 |
5.1.2 多点布料实验的收率和成品率 | 第53-54页 |
5.1.3 降低液面实验的收率和成品率 | 第54-55页 |
5.1.4 低料速条件下降低温度实验的收率和成品率 | 第55-56页 |
5.2 产品粒度不合格比例和手选钛比例 | 第56-60页 |
5.2.1 料速实验 | 第57-58页 |
5.2.2 多点布料实验 | 第58-59页 |
5.2.3 液面实验 | 第59页 |
5.2.4 低料速条件下的温度实验 | 第59-60页 |
5.3 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 | 第60-64页 |
5.3.1 料速实验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 | 第60-62页 |
5.3.2 多点布料实验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 | 第62页 |
5.3.3 液面实验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 | 第62-63页 |
5.3.4 低料速条件下温度实验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 | 第63-64页 |
5.4 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8页 |
6.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7页 |
6.3 建议与不足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A | 第74-75页 |
附录B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