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乌头种子休眠及繁殖特性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草乌头概述 | 第9-12页 |
1.1.1 本草考证 | 第9-10页 |
1.1.2 资源分布 | 第10页 |
1.1.3 化学成分 | 第10-11页 |
1.1.4 药理及毒性 | 第11页 |
1.1.5 炮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 草乌头种子休眠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种子休眠类型的划分 | 第12-13页 |
1.2.2 种子休眠的机理 | 第13-14页 |
1.3 草乌头扦插繁殖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1 扦插繁殖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5页 |
1.3.2 扦插繁殖的生根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4 草乌头结实特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3页 |
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17页 |
2.2 材料 | 第17页 |
2.3 草乌头的种子处理方法 | 第17-20页 |
2.3.1 草乌头种子大小及千粒重的测定 | 第17-18页 |
2.3.2 草乌头种子种胚形态的观测方法 | 第18页 |
2.3.3 草乌头种子吸水动态的测定 | 第18页 |
2.3.4 草乌头种子抑制物的提取 | 第18-19页 |
2.3.5 赤霉素浸种的试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3.6 草乌头种子层积试验方法 | 第20页 |
2.4 草乌头的分根繁殖试验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5 草乌头的扦插试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5.1 苗床准备 | 第21-22页 |
2.5.2 不同生长调节剂的处理方法 | 第22页 |
2.5.3 不同插穗类型的处理方法 | 第22页 |
2.6 草乌头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7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9页 |
3.1 草乌头种子的休眠特性 | 第23-30页 |
3.1.1 草乌头种子的形态和大小 | 第23页 |
3.1.2 草乌头种子的千粒重 | 第23-24页 |
3.1.3 草乌头种胚的形态 | 第24页 |
3.1.4 草乌头种子的吸水动态 | 第24-25页 |
3.1.5 草乌头种子抑制物对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1.6 赤霉素浸种后对草乌头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3.1.7 不同层积处理对草乌头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2 草乌头的分根繁殖特性 | 第30-31页 |
3.2.1 不同分根方法对草乌头成活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2.2 不同分根方法对草乌头生长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 草乌头的扦插繁殖特性 | 第31-35页 |
3.3.1 不同NAA浓度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2 不同2,4-D浓度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3.3 不同ABT处理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3.4 不同插穗类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.5 草乌头扦插繁殖的最佳处理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4 草乌头的种子结实特性 | 第35-39页 |
3.4.1 草乌头的物候期 | 第35页 |
3.4.2 草乌头种子产量因子的变异系数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4.3 株高对草乌头种子产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4.4 草乌头种子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.5 草乌头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.6 草乌头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回归分析 | 第38-39页 |
4 讨论 | 第39-41页 |
4.1 草乌头种子的休眠特性 | 第39页 |
4.2 草乌头的扦插繁殖特性 | 第39-40页 |
4.3 草乌头种子产量构成因子 | 第40-41页 |
5 结论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