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,对象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与对象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已有文献,研究及评述 | 第13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7-20页 |
1.3.1 跨文化传播学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二、改革开放后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概况 | 第20-32页 |
2.1 分布 | 第20-25页 |
2.1.1 分布地区 | 第20-22页 |
2.1.2 美国 | 第22-23页 |
2.1.3 欧洲 | 第23-24页 |
2.1.4 日本 | 第24-25页 |
2.2 动机 | 第25-29页 |
2.2.1 动机分类 | 第25-26页 |
2.2.2 动机与分布 | 第26-27页 |
2.2.3 动机与面积 | 第27-29页 |
2.3 风格 | 第29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三、改革开放后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历史图景 | 第32-78页 |
3.1 海外造园起步期(1970-1985) | 第33-50页 |
3.1.1 “明轩”——“园林外交”的开端 | 第34-39页 |
一. 历史背景 | 第34-35页 |
二. 园林外交 | 第35-37页 |
三. 意义与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1.2 “明轩”的直接影响:加拿大温哥华“逸园” | 第39-44页 |
一. 建造缘起 | 第39-40页 |
二. 合作过程 | 第40-43页 |
三. 意义 | 第43-44页 |
3.1.3 “明轩”的间接影响:德国慕尼黑芳华园 | 第44-49页 |
一、从盆景到园艺展 | 第44-46页 |
二. 造园经过 | 第46-48页 |
三. 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1.4 小结 | 第49-50页 |
3.2 海外造园发展期(1985-2000) | 第50-66页 |
3.2.1 中美关系波折下的造园:美国纽约寄兴园 | 第54-57页 |
3.2.2 欧洲与日本的造园:城市外交的推进 | 第57-62页 |
一. 中欧关系 | 第57-60页 |
二. 中日关系 | 第60-62页 |
3.2.3 园林:作为对非洲的援建 | 第62-63页 |
3.2.4 特殊历史事件下的造园:香港九龙城寨公园 | 第63-65页 |
3.2.5 小结 | 第65-66页 |
3.3 海外造园稳定期(2000至今) | 第66-76页 |
3.3.1 欧洲造园:持续稳定 | 第68-72页 |
3.3.2 美国西雅图西华园:波折中推进 | 第72-74页 |
3.3.3 市场化效应下的造园转变 | 第74-76页 |
3.3.4 小结 | 第7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四、改革开放后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过程 | 第78-134页 |
4.1 传播者与“能主之人 | 第78-89页 |
4.1.1 间接传播者 | 第79-80页 |
一. 投资与时间 | 第79-80页 |
二. 投资与地域 | 第80页 |
4.1.2 直接传播者 | 第80-84页 |
一. 设计机构 | 第80-83页 |
二. 设计者与设计方式 | 第83-84页 |
4.1.3 海外华人与外国友人 | 第84-85页 |
4.1.4 立意 | 第85-89页 |
一. 园林命名 | 第85-86页 |
二. 心理诉求 | 第86-89页 |
4.2 造园要素 | 第89-110页 |
4.2.1 相地 | 第89-94页 |
4.2.2 围墙 | 第94-97页 |
4.2.3 布局 | 第97-99页 |
4.2.4 叠石 | 第99-100页 |
4.2.5 建筑 | 第100-101页 |
4.2.6 动植物 | 第101-110页 |
一. 植物配置原则 | 第101-103页 |
二. 对欧洲中国园林的植物调研 | 第103-107页 |
三. 植物传播史初探 | 第107-109页 |
四. 欧洲中国园林中的动物 | 第109-110页 |
4.3 案例分析 | 第110-133页 |
4.3.1 英国汉普顿园林展蝴蝶园 | 第111-119页 |
一. 立意 | 第111页 |
二. 设计构思 | 第111-113页 |
三. 修改设计 | 第113-116页 |
四. 选购材料 | 第116-117页 |
五. 建造过程 | 第117-119页 |
4.3.2 美国亨廷顿博物馆流芳园 | 第119-126页 |
一. 造园背景 | 第119-121页 |
二. 立项合作 | 第121页 |
三. 遭遇的挑战 | 第121-125页 |
四. 植物配置 | 第125-126页 |
4.3.3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潜园 | 第126-133页 |
一. 建造缘起 | 第126-127页 |
二. 园林设计 | 第127-131页 |
三. 中德合作 | 第131-13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五、改革开放后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意涵 | 第134-164页 |
5.1 文化消费 | 第134-145页 |
5.1.1 使用概况 | 第134-135页 |
5.1.2 调研分析 | 第135-144页 |
一. 整体性消费类型——比利时天堂公园 | 第137-142页 |
二. 单一对象消费类型——德国汉堡豫园 | 第142-144页 |
5.1.3 小结 | 第144-145页 |
5.2 受众认知 | 第145-157页 |
5.2.1 问卷调查 | 第145-149页 |
5.2.2 历史上西方对中国园林的认知 | 第149-151页 |
5.2.3 文字与文化含义 | 第151-157页 |
5.3 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| 第157-164页 |
5.3.1 “传播现象”:园林作为媒介 | 第158-159页 |
5.3.2 “跨文化”:边界与边界意识 | 第159-161页 |
5.3.3 “中国园林”:文化记忆的复制性 | 第161-164页 |
六、结语 | 第164-169页 |
6.1 处于中西文明进程中的海外中国园林 | 第164-165页 |
6.2 对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反思 | 第165-166页 |
6.3 对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| 第166-169页 |
图表出处 | 第169-174页 |
附录A: 海外中国园林列表(按建成时间排序) | 第174-180页 |
附录B: 调查问卷样表 | 第180-1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3-18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89-190页 |
致谢 | 第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