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空区塌落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采空区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4 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2.5 结论 | 第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矿山概况及采空区现状 | 第18-25页 |
2.1 矿山概况 | 第18-21页 |
2.1.1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 | 第18-20页 |
2.1.3 水文地质 | 第20-21页 |
2.1.4 工程地质 | 第21页 |
2.1.5 环境地质 | 第21页 |
2.2 开采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.1 开拓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2.2 采矿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3 开采顺序 | 第23页 |
2.3 采空区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相似材料的配比及相似模型实验 | 第25-45页 |
3.1 模型的相似比 | 第25-30页 |
3.1.1 相似模型实验原理 | 第25-28页 |
3.1.2 相似比的选取 | 第28-29页 |
3.1.3 相似材料的选取 | 第29-30页 |
3.2 相似材料的实验配比 | 第30-32页 |
3.3 相似材料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实验 | 第32-34页 |
3.3.1 单轴抗压强度实验过程 | 第32-33页 |
3.3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 相似材料模型的制作 | 第34-38页 |
3.5 相似材料模型的开挖 | 第38-40页 |
3.6 相似材料模型开挖过程的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不同采况下对自走铁矿空区塌落影响的数值模拟 | 第45-57页 |
4.1 FLAC3D | 第45-46页 |
4.1.1 FLAC3D的计算过程 | 第45-46页 |
4.2 FLAC3D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9页 |
4.2.1 基本假设 | 第46-47页 |
4.2.2 模型尺寸的确定 | 第47页 |
4.2.3 本构模型的选择及材料参数赋值 | 第47-48页 |
4.2.4 边界条件施加 | 第48-49页 |
4.3 不同开采工况下的数值计算 | 第49-52页 |
4.4 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 基于模拟结果对自走铁矿采空区治理建议 | 第53-55页 |
4.5.1 采空区处理方法比较 | 第53-54页 |
4.5.2 自走铁矿采空区处理方法建议 | 第54-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采空区危险性预警评价模型 | 第57-75页 |
5.1 自走铁矿采空区危险性的概率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| 第57-63页 |
5.1.1 概率神经网络 | 第57-58页 |
5.1.2 建立采空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8-59页 |
5.1.3 概率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步骤 | 第59-60页 |
5.1.4 概率神经网络模型仿真结果 | 第60-63页 |
5.2 自走铁矿采空区危险性的因子分析评价模型 | 第63-69页 |
5.2.1 因子分析模型 | 第63-64页 |
5.2.2 因子分析结果 | 第64-69页 |
5.3 自走铁矿采空区危险性的距离判别评价模型 | 第69-74页 |
5.3.1 马氏(Mahalanobis)距离判别法 | 第69-71页 |
5.3.2 因子分析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判别步骤 | 第71-72页 |
5.3.3 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判别结果 | 第72-73页 |
5.3.4 采空区危险性3种模型判别结果 | 第73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附录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