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党组织的融入式服务研究--以无锡红旗社区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基本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4.1 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.2 重点和难点 | 第14页 |
1.4.3 可能的创新与特色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融入式党组织建设的理论阐释 | 第16-24页 |
2.1 融入式党组织的内涵 | 第16-18页 |
2.1.1 融入式党组织的涵义 | 第16-17页 |
2.1.2 融入式党组织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2 融入式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2.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基层党建思想 | 第18-19页 |
2.2.2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基层党建思想 | 第19-20页 |
2.2.3 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| 第20-21页 |
2.3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的运行机理 | 第21-24页 |
2.3.1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的理想化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3.2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的功能建构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无锡红旗社区的融入式党组织建设 | 第24-35页 |
3.1 红旗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 | 第24-26页 |
3.1.1 社区基本情况 | 第24-25页 |
3.1.2 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 红旗社区融入式党建的环境 | 第26-29页 |
3.2.1 访谈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2.2 融入式党建的组织内部环境 | 第27-28页 |
3.2.3 融入式党建的组织外部环境 | 第28-29页 |
3.3 红旗社区融入式党建的SPSS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3.1 问卷设计 | 第29页 |
3.3.2 抽样和样本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3.3 调查指标的值域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4 调查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| 第31页 |
3.3.5 测评结果统计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4 红旗社区党建融入成效与困境 | 第32-35页 |
3.4.1 党建融入成效 | 第32-33页 |
3.4.2 党建融入困境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基层党组织融入式服务的改进 | 第35-43页 |
4.1 融入式服务型党建的必然趋势 | 第35-37页 |
4.1.1 从动员型党组织到服务型党组织 | 第35页 |
4.1.2 嵌入式党组织和先锋式党组织镜鉴 | 第35-36页 |
4.1.3 融入式服务型党建的优势 | 第36-37页 |
4.2 基层党组织党建融入的要求和思路 | 第37-40页 |
4.2.1 基层党组织党建融入的要求 | 第37-38页 |
4.2.2 基层党组织党建融入的思路 | 第38-40页 |
4.3 红旗社区融入式服务型党建的改进措施 | 第40-43页 |
4.3.1 以党组织人员为核心推动组织架构重组 | 第40页 |
4.3.2 以党组织环境为契机激发整体创新活力 | 第40-41页 |
4.3.3 以网格化思维为导向推动组织功能重构 | 第41页 |
4.3.4 以党组织形象为重点增强群众归属意识 | 第41-42页 |
4.3.5 以多样性互动为桥梁拓宽党群沟通渠道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0页 |
附录一:访谈记录(节选) | 第50-54页 |
附录二:调查问卷 | 第54-56页 |
附录三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