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7-11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3 课题研究评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重难点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发展的影响 | 第13-27页 |
2.1 费耶阿本德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交往 | 第13-15页 |
2.1.1 费耶阿本德与瓦尔特·霍利谢尔 | 第13-14页 |
2.1.2 费耶阿本德与贝尔托·布莱希特 | 第14-15页 |
2.2 马克思主义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发展的影响 | 第15-25页 |
2.2.1 马克思的个人思想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发展的影响 | 第15-19页 |
2.2.2 列宁的个人思想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发展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2.2.3 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发展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2.3 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费耶阿本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| 第27-32页 |
3.1 二者的共同性 | 第27-29页 |
3.1.1 从方法论看 | 第27-28页 |
3.1.2 从认识论看 | 第28页 |
3.1.3 从伦理学看 | 第28-29页 |
3.2 二者的差异性 | 第29-30页 |
3.3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——从马克思主义视野评价费耶阿本德哲学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