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3.3 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9页 |
2.1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1.1 核心-边缘理论 | 第20页 |
2.1.2 网络开发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1.3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 智慧旅游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2.1 智慧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| 第23页 |
2.2.2 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 | 第23-26页 |
2.3 区域智慧旅游发展模式 | 第26-28页 |
2.3.1 区域智慧旅游的概念 | 第26页 |
2.3.2 区域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依据 | 第29-41页 |
3.1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基础 | 第29-36页 |
3.1.1 京津冀的旅游经济基础 | 第29-31页 |
3.1.2 京津冀的旅游资源基础 | 第31-33页 |
3.1.3 京津冀政府旅游合作基础 | 第33-34页 |
3.1.4 京津冀旅游信息化基础 | 第34-36页 |
3.2 外阜经验借鉴 | 第36-40页 |
3.2.1“泛珠三角”模式 | 第36-37页 |
3.2.2“长三角”模式 | 第37-38页 |
3.2.3 对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的启示 | 第38-4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 | 第41-47页 |
4.1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困境 | 第41-44页 |
4.1.1 京津冀旅游信息孤岛现象 | 第41-42页 |
4.1.2 京津冀旅游组织效率低下 | 第42-43页 |
4.1.3 京津冀智慧旅游行政壁垒 | 第43-44页 |
4.2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44-46页 |
4.2.1 京津冀智慧旅游平台欠缺系统化建设 | 第44-45页 |
4.2.2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组织制度尚不健全 | 第45-46页 |
4.2.3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| 第4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| 第47-57页 |
5.1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 | 第47-49页 |
5.1.1 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| 第47页 |
5.1.2 模式构建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5.1.3 参与主体确立 | 第48页 |
5.1.4 发展模式建构 | 第48-49页 |
5.2 京津冀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| 第49-53页 |
5.2.1 京津冀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建设 | 第49-50页 |
5.2.2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政务网站建设 | 第50-51页 |
5.2.3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智慧景区建设 | 第51-52页 |
5.2.4 京津冀智慧旅游者信息服务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2.5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行业管理建设 | 第53页 |
5.3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组织协调建设 | 第53-55页 |
5.3.1 京津冀智慧旅游组织机构建设 | 第53-54页 |
5.3.2 京津冀智慧旅游利益协调机制 | 第54页 |
5.3.3 京津冀智慧旅游信息协调机制 | 第54-55页 |
5.4 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保障机制建设 | 第55-56页 |
5.4.1 京津冀智慧旅游市场运行机制 | 第55页 |
5.4.2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投融资体制 | 第55-56页 |
5.4.3 京津冀智慧旅游绩效评估机制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