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民法论文--知识产权论文--著作权法论文

剽窃认定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一、绪论第8-10页
    (一)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(二)文献综述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国内研究现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2.国外研究现状第9页
    (三)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研究方法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2.论文框架第10页
二、剽窃的概念、类型、特征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0-15页
    (一)剽窃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剽窃在著作权法中的概念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.著作权法中剽窃与其他相关法律概念的辨析第11-12页
    (二)剽窃行为的类型和特征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正向剽窃与反向剽窃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侵犯著作权的剽窃与非侵犯著作权的剽窃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3.一般剽窃与特殊剽窃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4.剽窃行为人具有故意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5.剽窃具有多样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6.剽窃具有公开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7.剽窃具有混淆性和欺骗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8.剽窃具有双重侵权性第14-15页
三、剽窃认定的著作权法理论基础分析第15-18页
    (一)独创性原则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独创性的概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独创性的判断第16-17页
    (二)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概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思想与表达的理论划分第17-18页
四、美国关于剽窃认定标准考察第18-21页
    (一)接触第19页
    (二)实质性相似第19页
    (三)抽象测试法第19-20页
    (四)“抽象—过滤—比较”法第20页
    (五)“普通观众测试法”与“针对性观众测试法”第20-21页
    (六)“内在/外在标准”第21页
五、我国剽窃认定的实践及问题第21-26页
    (一)目前理论界及司法实践界通行认定剽窃标准的观点第21-22页
    (二)我国各级别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剽窃的认定标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我国法院对“接触加实质性相似”法的适用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我国法院对“抽象—过滤—比较”法的适用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我国法院对“普通观众测试”法的适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.我国法院对“量”与“质”的衡量第23-24页
    (三)我国剽窃认定的问题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认定步骤混乱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片面使用独创性标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思想与表达的划分存在随意性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剽窃的认定标准不明第25-26页
六、完善我国剽窃认定的基本对策第26-32页
    (一)明确剽窃认定的基本原则:利益平衡原则第26页
    (二)规范认定的标准:“实质性相似”标准与“非独创性”标准第26-28页
    (三)完善剽窃认定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方法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明确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“接触”的认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“实质性相似”的认定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被告主观过错的认定第31-32页
结束语第32-33页
注释第33-34页
参考文献第34-35页
致谢第35-36页

论文共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问题研究
下一篇: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下的我国探望权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