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行政调解的基本理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行政调解的涵义与特征 | 第9-11页 |
(一) 行政调解的涵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行政调解的特征 | 第10-11页 |
二、行政调解的性质 | 第11页 |
三、行政调解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四、行政调解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| 第12-16页 |
(一) 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 | 第12-14页 |
(二) 行政调解与行政裁决、行政仲裁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、关于行政调解必要性的分析 | 第16-23页 |
一、司法的有限性 | 第16-18页 |
(一) 法律的缺陷 | 第16-17页 |
(二) 司法机关审判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二、行政调解的优势 | 第18-20页 |
(一) 行政调解可节约诉讼成本,促进实现司法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 | 第18页 |
(二) 行政调解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| 第18-19页 |
(三) 行政调解有利于转变政府执政方式,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| 第19页 |
(四) 行政调解在解决专业纠纷中可积累经验,促进法律的完善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中国存在行政调解意识的沃土 | 第20-21页 |
四、国际形势的发展要求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域外行政调解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| 第23-31页 |
一、域外行政调解制度概述 | 第23-28页 |
(一) 法国 | 第23-25页 |
(二) 日本 | 第25-26页 |
(三) 美国 | 第26-27页 |
(四) 香港 | 第27-28页 |
二、域外行政调解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| 第28-31页 |
(一) 保障行政调解的独立性地位 | 第28-29页 |
(二) 保证行政调解结果的权威性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31-40页 |
一、我国行政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(一) 行政调解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(二) 行政调解自身组织机构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(三) 行政调解的范围不明确 | 第33页 |
(四) 行政调解的程序欠规范 | 第33-34页 |
(五) 行政调解的法律效力不够 | 第34-35页 |
二、我国行政调解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0页 |
(一) “法律万能论”的困惑 | 第35-37页 |
(二)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困惑 | 第37-38页 |
(三) 行政调解不完善的社会原因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具体措施 | 第40-48页 |
一、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原则 | 第40-41页 |
(一) 合法性、合理性原则 | 第40页 |
(二) 自愿、自治原则 | 第40-41页 |
二、完善行政调解法律制度 | 第41-42页 |
三、扩大行政调解调整范围 | 第42-43页 |
四、加强行政调解队伍建设 | 第43-45页 |
(一) 完善行政调解主体的组织机构 | 第43-44页 |
(二) 提高行政调解人员的素质 | 第44-45页 |
五、健全行政调解程序 | 第45-46页 |
六、确定行政调解效力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