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纳米结构钨基氧化物的控制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9-10页
    1.2 光催化剂在降解有机染料领域的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1.3 氧化钨基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目前纳米氧化钨光催化剂合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1.5 机械化学法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第13页
    1.6 溶液燃烧法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7 选题依据第14-15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思路第15-18页
第二章 二水合三氧化钨纳米片的机械化学合成及表征第18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实验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实验试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实验仪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方案第20-2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反应过程的XRD分析和同步热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WO_3·2H_2O的TEM表征及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WO_3·2H_2O的XRD表征及EDS能谱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WO_3·2H_2O的AFM表征及结构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球磨对H_2C_2O_4·2H_2O的影响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30-3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二水合三氧化钨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第32-4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-33页
    3.2 实验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实验试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实验仪器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光催化实验第35-3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吸附性能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光催化循环寿命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WO_3·2H_2O纳米片的光致变色效应以及催化机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WO_3·2H_2O纳米片与WO_3·xH_2O光催化性能的比较第42-4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还原氧化钨/氮化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第45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5-46页
    4.2 实验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主要实验试剂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方案第47-48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氧化石墨(GO)的XRD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氧化石墨(GO)的TEM及AFM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N-rGO、W_(18)O_(49)及W_(18)O_(49)@N-rGO的XRD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N-rGO的SEM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W_(18)O_(49)的SEM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W_(18)O_(49)@N-rGO的TEM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W_(18)O_(49)及W_(18)O_(49)@N-rGO的XPS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还原氧化钨/氮化还原氧化石墨烯全谱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57-7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实验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主要实验试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主要实验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方法第59-6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温度对光催化剂暗反应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波段光源对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环境温度对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W_(18)O_(49)@N-rGO在近红外光下的催化稳定性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N-rGO,W_(18)O_(49)与W_(18)O_(49)@N-rGO的光吸收曲线及价带的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W_(18)O_(49)@N-rGO的光电流分析以及催化机理的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W_(18)O_(49)@N-rGO与其他全谱催化剂的性能比较第69-7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71-73页
    6.1 全文主要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72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3页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疆西昆仑山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
下一篇:不同冻结方式、贮藏温度和解冻方式对彭泽鲫品质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