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词 | 第9-10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鞘脂概述 | 第10-15页 |
1.1.1 植物鞘脂的结构 | 第10-12页 |
1.1.2 植物鞘脂的合成代谢途径 | 第12-13页 |
1.1.3 植物鞘脂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3-15页 |
1.2 IPCS家族基因概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真菌IPCS基因 | 第15-16页 |
1.2.2 原生动物IPCS基因 | 第16页 |
1.2.3 植物IPCS基因 | 第16-17页 |
1.3 水稻OsIPCS家族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1.4 CRISPR/Cas9系统在植物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5 本研究的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5.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1.5.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 植物材料的种植 | 第19页 |
2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1.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0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8页 |
2.2.1 sgRNA靶标序列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2.2 CRISPR/Cas9载体构建 | 第21-22页 |
2.2.3 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E.coliTOP10F’感受态细胞 | 第22-23页 |
2.2.4 热激法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 | 第23页 |
2.2.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遗传转化 | 第23-24页 |
2.2.6 植物组织的核酸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2.7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 | 第25-26页 |
2.2.8 基因敲除植株的测序鉴定 | 第26-27页 |
2.2.9 qRT-PCR检测OsIPCS家族基因的表达 | 第27页 |
2.2.10 花粉活力测定 | 第27页 |
2.2.11 突变体表型观察及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状的考查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9页 |
3.1 水稻OsIPCS家族基因CRISPR/Cas9敲除载体的获得 | 第28-30页 |
3.1.1 水稻OsIPCS敲除靶点的设计 | 第28页 |
3.1.2 水稻OsIPCS家族基因CRISPR/Cas9载体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2 水稻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| 第30-31页 |
3.3 水稻OsIPCS基因的CRISPR敲除突变体创制 | 第31-34页 |
3.3.1 水稻OsIPCS单基因CRISPR敲除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| 第31-33页 |
3.3.2 水稻OsIPCS三基因CRISPR敲除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| 第33-34页 |
3.4 OsIPCS基因位点突变后的编码氨基酸预测及表达量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4.1 OsIPCS基因位点突变后编码氨基酸的预测 | 第34-35页 |
3.4.2 OsIPCS纯合突变体植株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| 第35-36页 |
3.5 OsIPCS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察和相关性状的测量 | 第36-39页 |
3.5.1 OsIPCS单基因敲除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5.2 OsIPCS双基因敲除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5.3 OsIPCS三基因敲除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讨论与展望 | 第39-42页 |
4.1 OsIPCS家族基因对水稻株高的作用 | 第39页 |
4.2 OsIPCS家族基因对水稻育性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4.3 OsIPCS家族基因功能冗余分析 | 第40页 |
4.4 OsIPCS家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| 第40页 |
4.5 OsIPCS家族基因的研究展望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9页 |
附录A | 第49-53页 |
附录B | 第53-55页 |
附录C | 第55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