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“非遗”内涵研究 | 第13页 |
1.2.2 “非遗”信息采集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“非遗”信息组织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4 “非遗”信息分析研究 | 第15页 |
1.2.5 “非遗”信息服务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6 小结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2 “非遗”信息资源与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概述 | 第20-28页 |
2.1 “非遗”信息资源概述 | 第20-22页 |
2.1.1 “非遗”信息资源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1.2 “非遗”信息资源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1.3 “非遗”信息资源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2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概述 | 第22-25页 |
2.2.1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2.2.2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2.2.3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3 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概述 | 第25-28页 |
2.3.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| 第25-26页 |
2.3.2 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 | 第26页 |
2.3.3 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| 第26-28页 |
3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信息需求调查及分析 | 第28-42页 |
3.1 调查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1.1 问卷内容设计 | 第28页 |
3.1.2 调查对象 | 第28页 |
3.1.3 调查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1.4 问卷回收与访谈情况 | 第29页 |
3.2 问卷调查有效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1 问卷的信度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2 问卷的效度分析 | 第30页 |
3.3 调查结果 | 第30-38页 |
3.3.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| 第30-32页 |
3.3.2 “非遗”信息来源及信息获取渠道 | 第32-33页 |
3.3.3 “非遗”信息内容需求 | 第33-34页 |
3.3.4 “非遗”信息类型需求 | 第34-35页 |
3.3.5 “非遗”信息服务需求 | 第35-38页 |
3.4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8-42页 |
3.4.1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共性需求 | 第38-40页 |
3.4.2 “非遗”信息用户个性需求 | 第40-42页 |
4 面向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| 第42-51页 |
4.1 面向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| 第42-44页 |
4.1.1 面向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目标 | 第42页 |
4.1.2 面向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任务 | 第42-43页 |
4.1.3 面向“非遗”信息用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结构 | 第43-44页 |
4.2 基于“非遗”信息用户共性需求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| 第44-48页 |
4.2.1 自助式服务模式 | 第44-47页 |
4.2.2 多元化服务模式 | 第47-48页 |
4.3 基于“非遗”信息用户个性需求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| 第48-51页 |
4.3.1 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 | 第49-50页 |
4.3.2 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| 第50页 |
4.3.3 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| 第50-51页 |
5 公共图书馆“非遗”信息服务模式的实施策略 | 第51-56页 |
5.1 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“非遗”信息服务理念 | 第51-52页 |
5.2 大力加强“非遗”数字化资源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3 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合作 | 第53-54页 |
5.4 不断强化公共图书馆“非遗”馆员培训 | 第54-56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56-57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57-58页 |
附录一: 公共图书馆开展“非遗”信息服务调查表 | 第58-61页 |
附表一: 描述性统计表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