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二、文献回顾 | 第12-18页 |
(一) 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4-15页 |
(三)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(四)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设计 | 第18-21页 |
(一) 理论依据 | 第18-19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交往的现状 | 第21-26页 |
一、H社区空巢老人社会交往的现状 | 第21-24页 |
(一) 基本情况 | 第21页 |
(二) 社会交往对象 | 第21-22页 |
(三) 社会交往内容 | 第22-23页 |
(四) 社会交往意愿 | 第23-24页 |
二、H社区空巢老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(一)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对象单一 | 第24页 |
(二)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内容单调 | 第24-25页 |
(三)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参与感低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社区自组织的运行状况 | 第26-31页 |
一、“爱心驿站”的发展概述 | 第26-27页 |
(一) “爱心驿站”的成立背景 | 第26页 |
(二) “爱心驿站”的发展过程 | 第26-27页 |
二、“爱心驿站”的组织建设 | 第27-28页 |
(一) “爱心驿站”的人员结构--“1+3+N”模式 | 第27页 |
(二) “爱心驿站”的组织内部建设 | 第27-28页 |
三、“爱心驿站”的工作理念 | 第28-31页 |
(一) 三社联动之“三社” | 第28-29页 |
(二) 三社联动之“联” | 第29页 |
(三) 三社联动之“动”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社区自组织的项目实施状况 | 第31-41页 |
一、“爱心驿站”的项目具体规划 | 第31-33页 |
(一) 总目标 | 第31页 |
(二) 具体目标 | 第31页 |
(三) 具体服务指标 | 第31-32页 |
(四) 具体服务时间安排 | 第32-33页 |
二、“爱心驿站”的项目服务过程 | 第33-38页 |
(一) “爱心驿站”之常规服务(负责人:组织内部成员) | 第34-35页 |
(二) “爱心驿站”之特色服务 | 第35-38页 |
三、“爱心驿站”的项目评估结果 | 第38-41页 |
(一) 项目保障体系评估 | 第38页 |
(二) 项目管理评估 | 第38-39页 |
(三) 项目过程评估 | 第39-40页 |
(四) 项目成效评估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社区自组织的现实操作困境 | 第41-44页 |
一、社区自组织的内部建设有待完善 | 第41-42页 |
(一) 组织成员的素养有待提高 | 第41页 |
(二) 缺少社团领袖,组织自治性较差 | 第41页 |
(三) 组织内部的志愿者力量有待增强 | 第41-42页 |
二、社工团队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| 第42-43页 |
(一) 社工人才流失率高 | 第42页 |
(二) 社工专业性不足 | 第42-43页 |
三、组织服务项目制定不合理 | 第43-44页 |
(一) 项目指标不合理 | 第43页 |
(二) 项目资金使用困难 | 第43页 |
(三) 项目社会效益不明显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社区自组织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交往困境的对策 | 第44-48页 |
一、完善社区自组织的发展体系,打造社会交往平台 | 第44-45页 |
(一) 优化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孵化 | 第44页 |
(二) 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自组织的良性互动 | 第44-45页 |
(三) 营造社区自组织的造血机制 | 第45页 |
二、完善社工的发展体系,提升社工实务能力 | 第45-46页 |
(一) 健全实践加培训模式 | 第45-46页 |
(二) 提高社工待遇,保障社工的稳定性 | 第46页 |
(三) 加快推进“三社联动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| 第46页 |
三、聚焦社会交往困境,合理制定服务项目 | 第46-48页 |
(一) 科学制定项目协议和服务指标 | 第46-47页 |
(二) 关注项目成果的累积性和可持续性 | 第47页 |
(三) 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 | 第47-4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