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四、创新点及难点 | 第14-16页 |
第1章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产生的历史渊源 | 第16-24页 |
1.1 先秦典籍中的女性—以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为主 | 第16-20页 |
1.1.1 《左传》中的女性形象 | 第16-18页 |
1.1.2 《国语》中的女性形象 | 第18-19页 |
1.1.3 《战国策》中的女性形象 | 第19-20页 |
1.2 两汉时期的女性 | 第20-24页 |
1.2.1 《史记》中的女性 | 第20-21页 |
1.2.2 《汉书》中的女性 | 第21页 |
1.2.3 刘向《列女传》的编纂 | 第21-24页 |
1.2.3.1 编纂背景 | 第21-22页 |
1.2.3.2 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2.3.3 对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编纂产生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的编纂情况 | 第24-32页 |
2.1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编纂情况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1.1 编纂情况 | 第24-25页 |
2.1.2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编纂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2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差异研究 | 第28-32页 |
2.2.1 人数分布上的差异 | 第28页 |
2.2.2 由“列女”到“烈女” | 第28-29页 |
2.2.3 社会阶层差异 | 第29-32页 |
第3章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的“沿”与“革” | 第32-46页 |
3.1 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的女性入传标准演变 | 第32-40页 |
3.1.1 女性入传标准 | 第32-33页 |
3.1.2 入传标准演变原因 | 第33-40页 |
3.1.2.1 材料来源 | 第33-34页 |
3.1.2.2 旌表制度 | 第34-36页 |
3.1.2.3 主流观念 | 第36-37页 |
3.1.2.4 女子教育 | 第37-40页 |
3.2 史家评价标准的演变 | 第40-46页 |
第4章 个案研究——新旧《唐书·列女传》的编纂 | 第46-54页 |
4.1 两书的成书背景 | 第46-47页 |
4.2 新旧《唐书·列女传》的人物收录 | 第47-51页 |
4.2.1 《新唐书·列女传》所增加人物 | 第48-49页 |
4.2.2 《新唐书·列女传》所舍弃的人物 | 第49-50页 |
4.2.3 新旧《唐书·列女传》人物收录的一致 | 第50-51页 |
4.3 史家标准的影响因素 | 第51-54页 |
4.3.1 社会环境 | 第52页 |
4.3.2 史家个人 | 第52-53页 |
4.3.3 主流观念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对正史《列(烈)女传》评价 | 第54-65页 |
5.1 观念上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5.1.1 “女才观” | 第54-57页 |
5.1.2 贞(烈)节观 | 第57-58页 |
5.2 史料价值 | 第58-61页 |
5.3 教化作用 | 第61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