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(一)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、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问题研究的现状 | 第9-11页 |
1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2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三)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二、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3-20页 |
(一)概念阐述 | 第13-16页 |
1、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2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3、校企合作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1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论 | 第16-17页 |
2、交易成本理论 | 第17页 |
3、组织与合作理论 | 第17-18页 |
4、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| 第18-20页 |
三、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现状 | 第20-33页 |
(一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背景 | 第20-21页 |
(二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| 第21-23页 |
1、高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| 第21页 |
2、专业设置突出职业性,门类较齐全 | 第21-22页 |
3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,初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| 第22页 |
4、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师供给机制 | 第22-23页 |
5、初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| 第23页 |
(三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分析 | 第23-30页 |
1、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模式 | 第24-25页 |
2、现代学徒制 | 第25-29页 |
3、专业共建和现代学徒制的区别 | 第29-30页 |
4、专业共建及现代学徒制优势分析 | 第30页 |
(四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 | 第30-33页 |
1、校企合作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 | 第30-31页 |
2、校企合作领域和形式日趋多元化 | 第31页 |
3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,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| 第31页 |
4、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 | 第31-32页 |
5、优化了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| 第32-33页 |
四、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3-38页 |
(一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1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引导性较弱 | 第33-34页 |
2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地位较为被动 | 第34-35页 |
3、学校市场化心态欠缺 | 第35-36页 |
(二)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1、校企双方在合作理念上的差异 | 第36页 |
2、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| 第36-38页 |
五、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经验借鉴 | 第38-43页 |
(一)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 | 第38-41页 |
1、德国“双元制”模式 | 第38-39页 |
2、美国“合作教育”模式 | 第39-41页 |
(二)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推进的经验 | 第41-43页 |
1、政府作为主体推行校企合作整体制度 | 第41页 |
2、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| 第41-42页 |
3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成绩的评估保障制度 | 第42-43页 |
六、推进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8页 |
(一)政府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领导 | 第43-44页 |
1、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| 第43页 |
2、主导适时调控与宣传支持 | 第43-44页 |
(二)高职院校准确定位,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功能 | 第44-45页 |
1、增强服务意识,积极优化专业建设 | 第44页 |
2、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进行校企合作,进行课程建设 | 第44-45页 |
3、聚焦“双师”素质,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| 第45页 |
(三)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| 第45-48页 |
1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 | 第45-46页 |
2、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益互赢机制 | 第46页 |
3、实施权利、责任、义务相统一的合作原则 | 第46-48页 |
七、结论 | 第48-49页 |
注释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