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--泥沙动力学、河流动力学论文--河口、港湾、海岸泥沙论文

近35年来长江口河势演变及水下沉船空间管理系统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8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-2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河口河势变化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水下文化遗迹空间管理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特色与创新第25-26页
第二章 区域概况、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26-35页
    2.1 区域概况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潮汐与潮流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来水来沙特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水下文化遗迹背景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研究区域与河槽划分第30页
    2.2 资料来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历史海图数据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测数据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历史水沙资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水下沉船资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遥感影像资料第33页
    2.3 研究方法第33-35页
第三章 长江口河势演变第35-67页
    3.1 等深线变化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北支等深线变化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南支上段等深线变化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南支下段等深线变化第41-46页
    3.2 冲淤变化第46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北支冲淤变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南支冲淤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北港冲淤变化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南港冲淤变化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北槽冲淤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南槽冲淤变化第55-56页
    3.3 最大浑浊带变化第5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1982 年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浮泥沙浓度剖面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2012 年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浮泥沙浓度剖面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1982 -2012 年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浮泥沙剖面变化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遥感反演口门水域表层悬浮泥沙浓度分布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最大浑浊带与河势演变关系第65-67页
第四章 水下沉船埋藏条件变化与冲淤演变探讨第67-80页
    4.1 水下沉船空间分布及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水下沉船空间分布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下沉船空间分布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4.2 水下沉船埋藏条件变化与冲淤演变分析第70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近期长江口沉船分布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沉船埋藏条件变化与地形冲淤分析第71-80页
第五章 上海市水下沉船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第80-93页
    5.1 系统总体设计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系统需求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系统设计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开发平台与框架第81-82页
    5.2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下沉船基础信息表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水下沉船详情表第83-84页
    5.3 功能模块设计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用户管理模块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地图管理模块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信息查询模块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数据编辑模块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输出管理模块第86页
    5.4 系统的实例应用第86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第86-9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-96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3-95页
    6.2 不足和改进之处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5页
作者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05-106页
致谢第106-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UV组合导航系统容错关键技术研究
下一篇:高静压处理淀粉对谷朊蛋白和HPMC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