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52页 |
1.1 细菌的群体生活方式:生物被膜 | 第14-27页 |
1.1.1 生物被膜的基体 | 第15-19页 |
1.1.2 生物被膜中资源的获取及消化 | 第19-22页 |
1.1.3 生物被膜中细菌之间的通讯 | 第22-24页 |
1.1.4 生物被膜的不均一性 | 第24-26页 |
1.1.5 细菌为什么要形成生物被膜? | 第26-27页 |
1.2 从个体去认识细菌 | 第27-49页 |
1.2.1 生物被膜中的细菌个体 | 第28-30页 |
1.2.2 自由的细菌个体 | 第30-31页 |
1.2.3 细菌个体的表型差异 | 第31-43页 |
1.2.4 个体表型差异的来源 | 第43-47页 |
1.2.5 个体表型差异的优势 | 第47-49页 |
1.3 绪论总结 | 第49-52页 |
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行为的差异 | 第52-72页 |
2.1 粘附实验体系的建立 | 第53-55页 |
2.1.1 菌种培养 | 第53页 |
2.1.2 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2.1.3 粘附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| 第54-55页 |
2.2 粘附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5-60页 |
2.2.1 粘附的动力学过程 | 第55-56页 |
2.2.2 数学模型中涉及到的简化 | 第56-60页 |
2.3 溶液中两种粘附表型的发现 | 第60-62页 |
2.4 胞外多糖Psl导致了细菌粘附行为的差异 | 第62-68页 |
2.5 粘附动力学曲线中的“转变点” | 第68-69页 |
2.6 本章总结 | 第69-72页 |
第三章 胞外多糖Psl的差异性表达 | 第72-92页 |
3.1 两种粘附表型中细菌Psl表达的差异 | 第72-78页 |
3.1.1 检测Psl表达的荧光报告系统构建 | 第72-77页 |
3.1.2 Psl在两种粘附表型中的表达差异 | 第77-78页 |
3.2 psl操纵子的分化表达受到RsmA的调控 | 第78-85页 |
3.2.1 psl操纵子的调节蛋白 | 第81-82页 |
3.2.2 调节蛋白RsmA对细菌的粘附行为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3.3 RsmY和RsmZ在两种粘附表型中的表达差异 | 第85-89页 |
3.3.1 RsmYZ/RsmA调控回路 | 第85-86页 |
3.3.2 Small RNAs的表达差异 | 第86-89页 |
3.4 胞外多糖Psl表达水平差异的定量分析 | 第89-91页 |
3.5 本章总结 | 第91-92页 |
第四章 Psl的差异表达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| 第92-100页 |
4.1 对早期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| 第92-96页 |
4.1.1 生物被膜的培养 | 第92-93页 |
4.1.2 谱系树的构建以及子代行为差异的分析 | 第93-96页 |
4.2 对成熟生物被膜三维结构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4.3 总结与展望 | 第97-100页 |
第五章 实验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100-114页 |
5.1 荧光蛋白的使用 | 第100-101页 |
5.2 基因组插入技术 | 第101-103页 |
5.3 无抗性敲除技术 | 第103-104页 |
5.4 Gibson Assembly技术 | 第104-106页 |
5.5 实验所用菌种,质粒和引物 | 第106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