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5 存在的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合作社的产生及发展中“异化”问题的主要表现 | 第20-30页 |
2.1 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 | 第20-23页 |
2.1.1 早期合作经济思想 | 第20-22页 |
2.1.2 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的诞生及国际合作社联盟运动 | 第22页 |
2.1.3 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的合作经济思想 | 第22-23页 |
2.2 合作社的“理想类型”及发展变化 | 第23-24页 |
2.3 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“异化”问题 | 第24-30页 |
2.3.1 “伪合作社”问题严重 | 第24-26页 |
2.3.2 合作社民主程度下降,“少数人控制”现象多发 | 第26-27页 |
2.3.3 按股分红,社员收益有限 | 第27-28页 |
2.3.4 合作社沦为非法集资平台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合作社异化问题研究方法的启示 | 第30-37页 |
3.1 异化理论的渊源 | 第30页 |
3.2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黑格尔、费尔巴哈、赫斯异化观的联系 | 第30-31页 |
3.3 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本质特征 | 第31页 |
3.4 马克思异化劳动问题与合作社异化问题的内在一致性 | 第31-33页 |
3.4.1 问题的本质均为“资本对人的控制”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4.2 分析问题的价值观立场均为“以人为本” | 第32-33页 |
3.5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异化问题分析方法 | 第33-37页 |
3.5.1 以社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出发点 | 第33-34页 |
3.5.2 立足主体之间的矛盾作为分析对象 | 第34页 |
3.5.3 以概念的改造作为分析手段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 | 第37-45页 |
4.1 社员“个人所有”与“联合占有”相统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| 第37-38页 |
4.2 社员民主控制 | 第38-40页 |
4.2.1 严格区分“民主控制”与“民主管理” | 第38-39页 |
4.2.2 社员民主控制是合作社实现其宗旨的前提 | 第39-40页 |
4.3 服务社员为主 | 第40-43页 |
4.3.1 社员是合作社的主要惠顾者 | 第40-41页 |
4.3.2 盈余分配并非服务社员的唯一内容 | 第41页 |
4.3.3 服务社员不等同于非营利性 | 第41-42页 |
4.3.4 使用的资本成本严格受限 | 第42-43页 |
4.4 入社自愿,退社“自由”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合作社异化的原因分析 | 第45-53页 |
5.1 合作社理论研究中存在严重的“泛化” | 第45页 |
5.2 社员对合作社认识不够,治理合作社能力弱,主体意识不强 | 第45-47页 |
5.2.1 社员合作社理论水平不高、合作能力不足 | 第46-47页 |
5.2.2 合作意识不强,存在“搭便车”心理 | 第47页 |
5.3 社员异质性 | 第47-48页 |
5.4 与投资者所有企业相比,合作社是低效组织 | 第48-49页 |
5.5 合作社受资本不足的制约 | 第49-51页 |
5.5.1 注册资本少,资金筹措困难 | 第49-50页 |
5.5.2 参与市场竞争增加了资本需求 | 第50页 |
5.5.3 “非营利性”加大资金紧张 | 第50-51页 |
5.6 政府错误导向及监管不力 | 第51-53页 |
5.6.1 以经济增长和政绩为目标的错误导向 | 第51页 |
5.6.2 合作社立法不足,监管不到位 | 第51-53页 |
第6章 防范合作社异化的建议 | 第53-57页 |
6.1 完善合作社立法,加强监督和制度供给 | 第53-54页 |
6.2 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,强化社员主体意识,提高参与能力 | 第54页 |
6.3 节制资本,加大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 | 第54-55页 |
6.4 落实信贷主体资格,畅通金融服务渠道 | 第55页 |
6.5 提高“三产融合”能力,增加产品附加值 | 第55-56页 |
6.6 加强合作社的联合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