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(一)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、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2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3、研究评述 | 第13-14页 |
(三)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、论文结构 | 第14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四)论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青少年偏差行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6-21页 |
(一)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1、青少年 | 第16页 |
2、青少年偏差行为 | 第16-17页 |
3、社会工作 | 第17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1、社会联结理论 | 第17-19页 |
2、生态系统理论 | 第19-20页 |
(三)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重要性 | 第20-21页 |
1、青少年犯罪问题较为突出 | 第20页 |
2、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更加人性化 | 第20页 |
3、社会工作服务方式专业化 | 第20-21页 |
二、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分析 | 第21-34页 |
(一)新源县W中学基本情况 | 第21-22页 |
(二)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表现 | 第22-28页 |
1、吸烟,饮酒现状分析 | 第22-24页 |
2、网瘾现状分析 | 第24-25页 |
3、早恋现状分析 | 第25页 |
4、校园打架斗殴现状分析 | 第25-26页 |
5、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| 第26-28页 |
6、厌学逃学现状分析 | 第28页 |
(三)影响新源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归因分析 | 第28-34页 |
1、个人因素 | 第29页 |
2、家庭因素 | 第29-30页 |
3、同辈群体因素 | 第30-31页 |
4、学校因素 | 第31-32页 |
5、社区因素 | 第32页 |
6、社会因素 | 第32-34页 |
三、社会工作介入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案例实施 | 第34-42页 |
1、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| 第34页 |
2、接案 | 第34-36页 |
3、预估 | 第36-37页 |
4、计划实施 | 第37-39页 |
5、介入过程 | 第39页 |
6、评估 | 第39-40页 |
7、结案 | 第40-42页 |
四、社会工作介入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成效与不足 | 第42-47页 |
(一)社会工作介入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取得成效 | 第42-44页 |
1、促进青少年对于青春期相关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 | 第42页 |
2、促进家庭,学校,同辈群体矫正方法的改善 | 第42-43页 |
3、促进社区与社会改善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机制 | 第43-44页 |
(二)社会工作介入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不足之处 | 第44-45页 |
1、服务方式的局限性 | 第44-45页 |
2、社会工作能力的局限性 | 第45页 |
3、服务时间的局限性 | 第45页 |
(三)社会工作介入新源县W中学青少年偏差行为不足原因分析 | 第45-47页 |
1、社工在开展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过程中时间不充足 | 第45页 |
2、社工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不够熟练 | 第45-46页 |
3、个案工作结案后缺少对服务对象后期的随访 | 第46-47页 |
五、社会工作介入学校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对策建议 | 第47-49页 |
(一)综合运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专业方法 | 第47页 |
(二)整合内地,港澳优秀经验,提升社工专业能力 | 第47-48页 |
(三)立足社区,联动家校,构建社工介入青少年行为偏差模式 | 第48-49页 |
六、结论 | 第49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附件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