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1.2 “茶楼”、“酒家”的名词定义 | 第12页 |
1.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价值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价值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.1 广州茶楼业、饮食业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.2 跨学科的饮食业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篇章结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饮食业的发展与变迁 | 第21-29页 |
2.1 中国饮食业的发展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2 广州饮食业发展沿革 | 第22-27页 |
2.2.1 十九世纪末:茶楼的初现雏形 | 第22页 |
2.2.2 二十世纪初(1900年以后):广州茶楼业的成型期 | 第22页 |
2.2.3 民国陈济棠主粤时期:广州茶楼业的高速发展期 | 第22-23页 |
2.2.4 沦陷时期的广州茶楼业 | 第23-24页 |
2.2.5 抗战后至解放:茶楼复兴高潮 | 第24-25页 |
2.2.6 新中国成立后:由公私合营到国营企业 | 第25-26页 |
2.2.7 改革开放后:私人公司管理 | 第26页 |
2.2.8 21世纪后:互联网下高速增长的中小型餐饮市场 | 第26-27页 |
2.3 社会需求变化与饮食业的关系 | 第27页 |
2.4 消费升级与饮食业的关系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广州近现代茶楼酒家建筑及其发展现状调查 | 第29-86页 |
3.1 九家近代茶楼酒家建筑的现状调查 | 第29-57页 |
3.1.1 陶陶居 | 第29-31页 |
3.1.2 广州酒家 | 第31-34页 |
3.1.3 北园酒家 | 第34-37页 |
3.1.4 南园酒家 | 第37-39页 |
3.1.5 泮溪酒家 | 第39-44页 |
3.1.6 广州白天鹅宾馆玉堂春暖餐厅 | 第44-45页 |
3.1.7 得心茶楼 | 第45-47页 |
3.1.8 太昌茶楼 | 第47-48页 |
3.1.9 荣华楼 | 第48-51页 |
3.1.10 小结 | 第51-57页 |
3.2 茶楼酒家建筑的现代演变调查 | 第57-73页 |
3.2.1 以发展方式分类 | 第57-65页 |
3.2.2 以衍生环境分类 | 第65-73页 |
3.3 广州近现代茶楼酒家建筑演变的特征总结 | 第73-85页 |
3.3.1 广州近代茶楼酒家建筑现代特征 | 第73-81页 |
3.3.2 现代餐饮建筑特征 | 第81-8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四章 对广州近现代茶楼酒家建筑演变的思考 | 第86-98页 |
4.1 对茶楼酒家建筑的思考 | 第86-88页 |
4.1.1 建筑设计的保留和改变 | 第86-87页 |
4.1.2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利用 | 第87页 |
4.1.3 环境特征的深化与淡化 | 第87-88页 |
4.2 茶楼酒家建筑变化的原因 | 第88-90页 |
4.2.1 社会原因 | 第88-89页 |
4.2.2 经济原因 | 第89页 |
4.2.3 文化观念原因 | 第89-90页 |
4.3 对广州近现代茶楼酒家发展的建议 | 第90-96页 |
4.3.1 对近代茶楼酒家建筑的建议 | 第90-94页 |
4.3.2 对茶楼酒家建筑的现代演变空间的建议 | 第94-9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5页 |
附件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