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结构论文

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框架-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3 存在问题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6页
2 钢筋混凝土框架-核心筒结构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第16-30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6页
    2.2 地震作用水平及结构抗震设防目标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震设防水准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结构性能水平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第19-20页
    2.3 连梁构件性能指标的量化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连梁的破坏形态及性能指标的选取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各性能水平下连梁的失效判别标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各性能水平下连梁的变形容许值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剪力墙构件性能指标的量化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及性能指标的选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各性能水平下剪力墙的失效判别标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各性能水平下剪力墙的变形容许值第25-27页
    2.5 钢筋混凝土框架-核心筒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结构性能指标量化的依据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的建立第27-2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3 基于Pushover的框架-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30-62页
    3.1 框架-核心筒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步骤第30页
    3.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基本原理和方法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本原理和假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水平侧向力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目标位移的求解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Pushover方法实施步骤第36-38页
    3.3 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建模分析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钢筋混凝土框架-核心筒结构的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钢筋混凝土框架-核心筒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设计结果与有限元建模结果的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3.4 框架-核心筒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第4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基于能力谱法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基于Pushover和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52-6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0-62页
4 基于IDA的框架-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62-80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62页
    4.2 IDA方法的原理及步骤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参数选择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调幅比例系数计算法则及IDA分析实施步骤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极限状态定义第66-67页
    4.3 基于单条IDA曲线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结构的响应分析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单条IDA曲线的建立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基于单条IDA曲线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72-73页
    4.4 基于多条IDA曲线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多条IDA曲线的建立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于多条IDA曲线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75-76页
    4.5 基于IDA与Pushover两种方法的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基底剪力-顶点位移角曲线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层间位移角和楼层位移曲线第78-7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5 结论及展望第80-83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80-82页
    5.2 问题及展望第82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8页
致谢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圆形筒仓在环境温度作用下的研究
下一篇:陕西关中地区中小城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边界动态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