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14-29页 |
1 再生能源 | 第14页 |
2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的再生能源 | 第14-15页 |
3 农村种养与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| 第15-29页 |
3.1 文献获取与论证 | 第15-19页 |
3.2 研究阶段划分 | 第19-20页 |
3.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| 第20-26页 |
3.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| 第26-29页 |
二、研究设计 | 第29-45页 |
1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1 研究目标 | 第29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| 第30页 |
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1 技术路线 | 第30-3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| 第32-42页 |
3.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| 第32-35页 |
3.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| 第35-42页 |
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| 第42-45页 |
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再生能源需求研究 | 第45-60页 |
1 生态足迹法 | 第45-52页 |
1.1 理论依据 | 第45页 |
1.2 计算方法 | 第45-50页 |
1.3 生态容量计算方法 | 第50-51页 |
1.4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| 第51-52页 |
2 喀斯特潜在-轻度石漠化毕节撒拉溪示范区 | 第52-56页 |
2.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生态足迹分析 | 第53-56页 |
2.2 结论 | 第56页 |
3 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贞丰-关岭花江示范区 | 第56-60页 |
3.1 贞丰-关岭花江示范区生态足迹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2 结论 | 第59-60页 |
四 石漠化农村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的模式构建 | 第60-69页 |
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60-61页 |
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| 第61-63页 |
2.1 撒拉溪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独户型模式 | 第61-62页 |
2.2 花江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集中型模式 | 第62-63页 |
3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| 第63-65页 |
3.1 撒拉溪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独户型模式 | 第63-64页 |
3.2 花江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集中型模式 | 第64-65页 |
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| 第65-67页 |
4.1 撒拉溪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独户型模式 | 第65-66页 |
4.2 花江示范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参与式集中型模式 | 第66-67页 |
5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| 第67-69页 |
五 石漠化农村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 | 第69-74页 |
1 喀斯特潜在—轻度石漠化朝营小流域的配套技术 | 第69-72页 |
1.1 畜禽养殖—沼气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 | 第69页 |
1.2 薪炭林建设 | 第69-71页 |
1.3 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技术的运用 | 第71-72页 |
2 喀斯特中—强度石漠化顶坛小流域的配套技术 | 第72-74页 |
2.1 畜禽养殖—沼气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 | 第72-73页 |
2.2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的运用 | 第73页 |
2.3 薪炭林建设 | 第73-74页 |
六 石漠化农村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的技术示范 | 第74-84页 |
1 示范点布局与范围 | 第74-75页 |
1.1 朝营小流域 | 第74页 |
1.2 顶坛小流域 | 第74-75页 |
2 朝营流域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| 第75-82页 |
2.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| 第75页 |
2.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| 第75页 |
2.3 示范工程布局 | 第75-81页 |
2.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| 第81-82页 |
3 顶坛流域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| 第82-83页 |
3.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| 第82页 |
3.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| 第82页 |
3.3 示范工程布局 | 第82-83页 |
3.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| 第83页 |
4 示范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| 第83-84页 |
七 效益监测评价 | 第84-91页 |
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| 第84-86页 |
1.1 能源效益评价方法 | 第84页 |
1.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| 第84-85页 |
1.3 指标体系 | 第85-86页 |
2 监测布局与监测点 | 第86页 |
3 检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| 第86页 |
3.1 沼气池 | 第86页 |
3.2 节柴灶 | 第86页 |
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| 第86-87页 |
5 效益监测评价对比分析 | 第87-91页 |
5.1 能源效益 | 第87-88页 |
5.2 生态效益 | 第88-89页 |
5.3 社会效益 | 第89页 |
5.4 经济效益 | 第89-91页 |
八 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| 第91-100页 |
1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| 第91页 |
2 推广的适宜性分析 | 第91-93页 |
2.1 推广范围分析 | 第91-92页 |
2.2 推广条件分析 | 第92-93页 |
3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模式推广的适宜性评价 | 第93-97页 |
3.1 撒拉溪模式推广的适应性评价 | 第94-95页 |
3.2 花江模式推广的适应性评价 | 第95-97页 |
4 模式推广应用保障措施 | 第97-100页 |
4.1 技术保障 | 第97页 |
4.2 参与式保障 | 第97-98页 |
4.3 政策保障 | 第98-100页 |
九 结论与讨论 | 第100-102页 |
1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促使发展再生能源 | 第100页 |
2 因地制宜发展石漠化地区的再生生源 | 第100页 |
3 健全国家农村能源法律法规,创新激励机制 | 第100-101页 |
4 加强科技创新,“产学研’相结合 | 第101页 |
5 加强领导,积极组织示范推广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-11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