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--道德与环境论文

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导论第9-27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的来源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与环境概念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分析第1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6-27页
第2章 生态红线及其社会支撑系统的建构第27-39页
    2.1 生态红线基本内涵的确证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态红线现有概念的弊端及其修正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红线应有的类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态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2.2 生态红线的定位和社会支撑系统的建构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态红线的定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红线的社会支撑系统建构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态红线划定的风险第37-38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生态红线存在与生态红线意识第39-52页
    3.1 生态红线存在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生态红线存在的结构要素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生态红线存在的结构关系第42-46页
    3.2 生态红线意识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生态红线意识的结构要素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态红线意识的结构关系第48-50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四章 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作用机制第52-61页
    4.1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互为决定的关系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态存在决定生态(红线)意识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态(红线)意识决定生态存在第55-56页
    4.2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协同进化机制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协同进化的模式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协同进化的特征第58-60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结论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的编制与应用
下一篇:佛教慈悲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对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