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--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

实现生态文明的一种途径研究--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视角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历史背景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时代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态旅游发展背景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研究的目的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研究的意义第20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0页
    1.5 研究设计第20-22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文献研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理论分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案例研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实地调查第22-24页
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第24-28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社会学相关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伦理学理论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“终身教育”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教育与教育功能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旅游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态文明第27-28页
第3章 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提出第28-32页
    3.1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生态旅游区保护范围增大,但保护力度不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旅游者生态意识薄弱,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不足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区参与度低,生态旅游区资金不足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环境解说系统专业程度低,生态文化教育不够深入第29-30页
    3.2 研究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意义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完善旅游教育功能的研究内容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突显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属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提高生态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整体素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指导意义第31-32页
第4章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理论构建第32-46页
    4.1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体系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态旅游的教育目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类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态旅游的教育内容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构成要素第35-37页
    4.2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实现的机制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外部推动机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内部运行机制第39-40页
    4.3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景区的环境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教育目标群体间的协调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社会组织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4.4 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实现途径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加强学校教育中生态知识的培养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完善生态旅游教育的法制保障体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教育解说系统水平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环保活动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加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筹建第43-46页
第5章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实证研究——以武夷山生态旅游区为例第46-64页
    5.1 武夷山及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概况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武夷山概况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概况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案例研究意义第47-48页
    5.2 武夷山的生态旅游教育资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武夷山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武夷山生态旅游的教育旅游资源概况第50-51页
    5.3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调查研究第5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问卷设计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样本人口学特征概况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生态旅游及其教育功能的认知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武夷山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调查研究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调查总结第61-64页
第6章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第64-68页
    6.1 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态意识第64-65页
    6.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规范人的消费行为第65页
    6.3 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第65页
    6.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65-66页
    6.5 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66-68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主要结论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创新之处第68-69页
    7.2 不足与展望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展望:今后研究的方向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6页
致谢第76-78页
附录第78-82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土壤湿度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及空间尺度转换研究
下一篇: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光谱特征与估算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