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工艺美术论文--中国工艺美术论文--工商工艺美术论文--商标论文

秦岭北麓西安段标识系统设计与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研究范围第12-1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6 结构框架第14-15页
    1.7 本章小结第15-16页
2 标识系统相关理论综述研究第16-34页
    2.1 标识系统相关概念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标识与标志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标识系统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旅游解说系统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导向标识系统第22-23页
    2.2 标识系统设计多学科背景研究综述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现代景观设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城市设计角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视觉传达角度第25页
    2.3 标识系统相关理论研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符号学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环境心理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人体工程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第28页
    2.4 国内外标识系统设计研究状况综述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内研究状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国外研究状况第30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3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第34-72页
    3.1 山麓区标识系统理论特性研究第3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山麓区空间特性研究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山麓区标识系统概念及分类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山麓区标识系统与其他标识系统的区别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山麓区标识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第48页
    3.2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第48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构成要素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手法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原则第56-58页
    3.3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策略研究第5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向帆——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Chris Calori——标志金字塔模型系统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章莉莉——城市公共导向的分层管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李秀梅——商业街导向系统的构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山麓区标识系统体系建构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山麓区标识系统设计的地点性选择第67-7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4 秦岭北麓西安段标识系统设计实践研究第72-94页
    4.1 研究对象解读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秦岭北麓西安段基本概况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空间结构分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秦岭北麓西安段标识系统设计现状调研分析及存在问题第74-77页
    4.2 标识系统设计相关国家规范解读第77-78页
    4.3 秦岭北麓西安段标识系统设计策略实践第78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规划理念和设计策略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秦岭北麓西安段景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结构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秦岭北麓西安段景观标识系统微观结构设计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类型模式标识本体设计第83-9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3-94页
5 结论与展望第94-10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山麓区标识系统概念的界定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山麓区标识系统体系的构建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山麓区标识系统的地点性选择手法第95-97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97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4页
致谢第104-106页
附录-Ⅰ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06-108页
附录-Ⅱ图录第108-114页
附录-Ⅲ表录第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军队在埃及政治社会中的影响--以穆巴拉克时期为考察重点
下一篇:A Study on Chinglish in Chinese-English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