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内文献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文献 | 第12-13页 |
1.3.3 文献述评 | 第13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蚂蚁借呗ABS基础资产及交易结构分析 | 第16-24页 |
2.1 基础资产—蚂蚁借呗 | 第16-18页 |
2.1.1 电商平台个人消费贷款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特点 | 第16页 |
2.1.2 蚂蚁借呗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介绍 | 第16-18页 |
2.2 蚂蚁借呗ABS比较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2.1 蚂蚁借呗ABS与传统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ABS比较 | 第18页 |
2.2.2 蚂蚁借呗ABS与其他互联网消费金融个人贷款ABS比较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 交易结构设计 | 第19-21页 |
2.4 信用增级机制 | 第21-24页 |
2.4.1 优先级、次优先级、劣后级的结构安排 | 第21-22页 |
2.4.2 超额利差 | 第22页 |
2.4.3 赎回承诺和置换条款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蚂蚁借呗ABS产品特色分析 | 第24-29页 |
3.1 蚂蚁借呗ABS计划自有优势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1 高分散度的基础资产 | 第24页 |
3.1.2 蚂蚁金服自有云端数据库对风险管控的便利 | 第24-25页 |
3.2 特色动态资产池 | 第25-26页 |
3.2.1 动态资产池设计 | 第25页 |
3.2.2 动态资产池的运作前提 | 第25-26页 |
3.3 特色循环结构分析 | 第26页 |
3.3.1 循环交易结构的选择 | 第26页 |
3.3.2 蚂蚁借呗ABS与京东白条ABS循环结构对比 | 第26页 |
3.4 储架发行模式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5 蚂蚁借呗ABS风控效果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蚂蚁借呗ABS产品违约风险压力测试及收益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1 现金流覆盖率压力测试 | 第29-32页 |
4.1.1 基本参数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4.1.2 模型构建 | 第30-31页 |
4.1.3 压力测试 | 第31-32页 |
4.2 原始权益人盈利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2.1 模型构建与参数选择 | 第32-33页 |
4.2.2 盈利测算 | 第33-34页 |
4.3 蚂蚁借呗ABS投资者收益分析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蚂蚁借呗ABS项目经验总结及风险防控 | 第36-43页 |
5.1 蚂蚁借呗ABS项目经验总结 | 第36-37页 |
5.1.1 实现入池资产分散化 | 第36页 |
5.1.2 采用循环购买构建动态资产池 | 第36页 |
5.1.3 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内部增信 | 第36-37页 |
5.1.4 采用超额现金流覆盖率控制风险 | 第37页 |
5.2 蚂蚁借呗ABS项目风险分析 | 第37-39页 |
5.2.1 低于监管部门最低资本充足率的风险 | 第37-38页 |
5.2.2 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操作风险 | 第38页 |
5.2.3 基础资产信用违约风险 | 第38-39页 |
5.2.4 破产隔离机制效率风险 | 第39页 |
5.3 解决措施及建议 | 第39-43页 |
5.3.1 增加注册资本 | 第39-40页 |
5.3.2 发展PRE-ABS业务融通资金 | 第40-41页 |
5.3.3 结合阿里巴巴云端数据库和区块链技术管控风险 | 第41-42页 |
5.3.4 建立超额利差储备账户备付短期资金压力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案例思考与启示 | 第43-44页 |
6.1 建立消费数据库进行信用风险管控 | 第43页 |
6.2 利用循环交易结构构建动态资产池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