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36页 |
1.1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 | 第10-19页 |
1.1.1 水溶液聚合法 | 第10-12页 |
1.1.2 乳液和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| 第12-15页 |
1.1.3 胶束聚合法 | 第15-16页 |
1.1.4 辐射聚合法 | 第16-17页 |
1.1.5 沉淀聚合法 | 第17-18页 |
1.1.6 悬浮及反相悬浮聚合法 | 第18-19页 |
1.2 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分类 | 第19-21页 |
1.2.1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 | 第19-20页 |
1.2.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| 第20页 |
1.2.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| 第20-21页 |
1.2.4 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 | 第21页 |
1.3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| 第21-26页 |
1.3.1 聚丙烯酰胺在采油中的应用 | 第21-23页 |
1.3.2 聚丙烯酰胺在造纸中的应用 | 第23页 |
1.3.3 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1.3.4 聚丙烯酰胺在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1.3.5 聚丙烯酰胺在矿冶中的应用 | 第25页 |
1.3.6 聚丙烯酰胺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| 第25-26页 |
1.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6页 |
第二章 改性聚丙烯酰胺修饰的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制备与表征 | 第36-55页 |
2.1 前言 | 第36-38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8-45页 |
2.2.1 实验试剂与材料 | 第38-39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9页 |
2.2.3 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与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2.2.4 制备条件的优化 | 第40-45页 |
2.2.4.1 引发体系的选择 | 第41页 |
2.2.4.2 丙烯酰胺和N,N’-亚甲基双丙烯酰胺量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2.2.4.3 丙烯酸和烯丙基胺用量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2.2.4.4 二乙烯苯用量的选择 | 第43页 |
2.2.4.5 正丙醇用量对柱子通透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2.4.6 硅烷偶联剂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2.3.1 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表征 | 第45-50页 |
2.3.1.1 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红外表征 | 第46-47页 |
2.3.1.2 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电镜表征 | 第47-48页 |
2.3.1.3 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酸碱滴定表征 | 第48-49页 |
2.3.1.4 改性聚丙烯酰胺材料的热稳定性表征 | 第49-50页 |
2.4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第三章 改性聚丙烯酰胺修饰的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在等电聚焦中的应用 | 第55-80页 |
3.1 前言 | 第55-5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3.2.1 实验试剂与材料(同2.2.1) | 第56页 |
3.2.2 实验仪器(同2.2.2) | 第56页 |
3.2.3 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的制备(同2.2.3) | 第56页 |
3.2.4 流动相的配制 | 第56-57页 |
3.2.5 电泳条件 | 第57-5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76页 |
3.3.1 电泳条件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3.1.1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58页 |
3.3.1.2 缓冲体系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3.2 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等电聚焦分析标准蛋白质 | 第59-64页 |
3.3.2.1 单个柱子对标准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| 第59-61页 |
3.3.2.2 不同柱子连接后构建固定化pH梯度柱子对标准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| 第61-63页 |
3.3.2.3 聚焦时间对等电聚焦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3.3 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等电聚焦分析标准多肽 | 第64-68页 |
3.3.3.1 固定化pH梯度柱子毛细管开管柱在三种多肽样品中的应用 | 第65-66页 |
3.3.3.2 标准多肽样品对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进行评价 | 第66-67页 |
3.3.3.3 固定化pH梯度柱子毛细管开管柱在五种多肽样品中的应用 | 第67-68页 |
3.3.4 固定化pH梯度毛细管开管柱等电聚焦在人血清中的应用 | 第68-76页 |
3.3.4.1 固定化pH梯度柱子毛细管开管柱对人血清的分离效果 | 第69-70页 |
3.3.4.2 血清样品稀释倍数对人血清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3.4.3 聚焦时间对人血清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3.3.4.4 对聚焦分离后的人血清样品的生物质谱分析 | 第72-76页 |
3.4 结论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第四章 改性聚丙烯酰胺冰胶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| 第80-96页 |
4.1 前言 | 第80-8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1-82页 |
4.2.1 实验试剂与材料(同2.2.1) | 第81页 |
4.2.2 实验仪器(同2.2.2) | 第81页 |
4.2.3 冰胶催化剂的制备 | 第81-82页 |
4.3 冰胶催化剂的表征 | 第82-92页 |
4.3.1 冰胶催化剂的外观形貌表征 | 第82-84页 |
4.3.2 冰胶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| 第84-85页 |
4.3.3 冰胶催化剂的酸碱滴定表征 | 第85-88页 |
4.3.3.1 酸性冰胶催化剂的滴定数据 | 第85-86页 |
4.3.3.2 两性冰胶催化剂的滴定数据 | 第86-87页 |
4.3.3.3 碱性冰胶催化剂的滴定数据 | 第87-88页 |
4.3.4 冰胶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表征 | 第88-89页 |
4.3.5 冰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征 | 第89-92页 |
4.3.5.1 冰胶催化剂的物理吸附法表征 | 第89-91页 |
4.3.5.2 冰胶催化剂的压汞法表征 | 第91-92页 |
4.4 结论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第五章 改性聚丙烯酰胺冰胶催化剂催化合成油酸甲酯 | 第96-109页 |
5.1 前言 | 第96-97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7-99页 |
5.2.1 实验试剂与材料(同4.2.1) | 第97页 |
5.2.2 实验仪器(同4.2.2) | 第97页 |
5.2.3 不同冰胶催化剂的制备(同4.2.3) | 第97页 |
5.2.4 流动相和样品制备 | 第97-98页 |
5.2.5 酯交换反应 | 第98页 |
5.2.6 酯交换转化率和油酸甲酯收率的测定 | 第98页 |
5.2.7 HPLC条件 | 第98-99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9-105页 |
5.3.1 酯交换反应的过程分析 | 第99-100页 |
5.3.2 反应时间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5.3.3 油醇比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| 第101页 |
5.3.4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| 第101-103页 |
5.3.5 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
5.3.6 循环次数对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影响 | 第104-105页 |
5.4 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