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劳动法论文

我国用人单位罚款权探析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导论第8-12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8页
    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三、文献综述第9-10页
    四、主要研究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五、论文结构第11页
    六、论文主要创新第11-12页
第一章 我国用人单位罚款权的立法沿革第12-19页
    第一节 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废止前的立法第12-14页
    第二节 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废止后的立法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国家层面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地方层面第16-19页
第二章 罚款权的理论争鸣与概念辨析第19-34页
    第一节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废止前后的罚款权理论之争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废止前的罚款权适用范围之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废止后罚款权的存废及性质之争第19-25页
    第二节 罚款权与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的关系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被废除的原因探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》与罚款权的关系辨析第27-29页
    第三节 罚款的概念辨析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罚款的概念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罚款与相关概念辨析第31-34页
第三章 用人单位罚款权的性质辨析与国际比较第34-43页
    第一节 从规章制度的性质界定罚款权性质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法律规范说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契约规范说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集体合意说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劳动力支配转移说第35-36页
    第二节 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界定罚款权性质第36-39页
    第三节 罚款权规制的国际比较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德国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日本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国第41-43页
第四章 用人单位罚款权的管控建议第43-47页
    第一节 用人单位罚款权的实体性管控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明确用人单位罚款权的合法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明确罚款权行使的限制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用人单位罚款权的程序性管控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建立劳动者的前置申辩程序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建立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的强制审查程序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建立企业不当罚款的责任追究机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建立被罚款劳动者的法律救济机制第46-47页
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1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1-52页
后记第52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学生践行“中国梦”状况与对策研究--以贵州高校为例
下一篇:间接征收的损害赔偿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