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 | 第5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6-42页 |
一、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| 第16-20页 |
1. 概述 | 第16-17页 |
3. DR早期与RGCs凋亡 | 第17-18页 |
4. RGCs凋亡与氧化应激 | 第18页 |
5. DR早期神经保护治疗 | 第18-20页 |
二、LC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变化以及神经保护作用 | 第20-24页 |
1. 概述 | 第20-21页 |
2. LC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| 第21-22页 |
3. LC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| 第22-24页 |
三、海藻酸多糖和寡糖的生物学作用 | 第24-28页 |
四、研究思路 | 第28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42页 |
第二章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浆中LC ALC PLC的含量测定 | 第42-64页 |
一. 引言 | 第42-44页 |
二. 试验部分 | 第44-56页 |
1. 资料与方法 | 第44-47页 |
1.1 试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4-45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45页 |
1.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| 第45-46页 |
1.4 入选标准 | 第46页 |
1.5 排除标准 | 第46页 |
1.6 检测指标 | 第46-47页 |
1.7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47页 |
2. 结果 | 第47-56页 |
2.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特征 | 第47页 |
2.2 专属性实验 | 第47-50页 |
2.3 标准曲线 | 第50-51页 |
2.4 精密度试验 | 第51-52页 |
2.5 回收率试验 | 第52页 |
2.6 稳定性试验 | 第52页 |
2.7 各实验组的血浆LC、ALC、PLC的浓度 | 第52-56页 |
三、讨论 | 第56-59页 |
四、小结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第三章 左卡尼汀对高糖状态下RGCS凋亡的保护及机制研究 | 第64-106页 |
—、前言 | 第64-66页 |
二、实验部分 | 第66-94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7页 |
1.1 主要实验仪器和器械 | 第66-67页 |
1.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配制 | 第67-68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68-69页 |
1.4 试验方法 | 第69-77页 |
1.4.1 试剂配制 | 第69-70页 |
1.4.2 RGCs的原代混合培养与纯化 | 第70-72页 |
1.4.3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高糖损伤模型的筛选(台盼蓝拒染实验) | 第72页 |
1.4.4 LC有效剂量筛选 | 第72-73页 |
1.4.5 高糖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| 第73页 |
1.4.6 Hoechst33342染色检测计算细胞凋亡率 | 第73页 |
1.4.7 ROS、MDA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| 第73-74页 |
1.4.7.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| 第73页 |
1.4.7.2 酶生化法测定细胞内MDA含量 | 第73页 |
1.4.7.3 酶生化法测定细胞内抗氧化指标 | 第73-74页 |
1.4.8 细胞培养液中LC及其代谢产物的代谢研究(HPLC-FL法) | 第74-75页 |
1.4.9 细胞总蛋白和细胞核内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| 第75页 |
1.4.10 Western blot细胞蛋白表达 | 第75-77页 |
1.5 统计学处理 | 第77页 |
2. 试验结果 | 第77-94页 |
2.1 RGCs形态学观察及鉴定结果 | 第77-80页 |
2.2 高糖损伤模型的确立 | 第80页 |
2.3 LC对高糖诱导的RGCs凋亡有效剂量筛选 | 第80-83页 |
2.4 LC对高糖损伤RGCs凋亡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2.5 LC对RGCs内ROS、MDA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| 第84-88页 |
2.6 LC对RGCs核内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2.7 LC对RGCs的Keap1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2.8 LC对RGCs的HO-1和γ-GCS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90页 |
2.9 细胞培养液中LC及其代谢产物ALC、PLC的代谢 | 第90-94页 |
三、讨论 | 第94-99页 |
四、小结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6页 |
第四章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高糖诱导RGCS凋亡的保护及与LC的协同增效作用 | 第106-123页 |
一、前言 | 第106-107页 |
二、实验部分 | 第107-118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107-110页 |
1.1 主要实验仪器和器械 | 第107-108页 |
1.2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108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108页 |
1.4 试验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1.4.1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凋亡保护的有效剂量筛选(MTT) | 第108页 |
1.4.2 高糖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| 第108-109页 |
1.4.3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高糖诱导的RGCs凋亡的保护 | 第109页 |
1.4.4 不同分子量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比较 | 第109页 |
1.4.5 左卡尼汀与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凋亡的协同保护作用 | 第109页 |
1.4.6 ROS、MDA、抗氧化指标检测 | 第109-110页 |
1.5 统计学处理 | 第110页 |
2. 试验结果 | 第110-118页 |
2.1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凋亡的保护剂量筛选 | 第110-111页 |
2.3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的ROS水平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2.4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的LPO的影响 | 第112-113页 |
2.5 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其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| 第113-116页 |
2.6 不同分子量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的保护作用比较 | 第116页 |
2.7 左卡尼汀与甘露糖醛酸寡糖对RGCs凋亡的协同保护作用比较 | 第116-118页 |
三. 讨论 | 第118-119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3页 |
结论与创新 | 第123-125页 |
展望 | 第125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7-128页 |
科研成果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