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1 禾谷镰刀菌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1.1 禾谷镰刀菌引发赤霉病 | 第9页 |
1.2 禾谷镰刀菌的生长繁殖及其生活史 | 第9页 |
1.3 禾谷镰刀菌全基因组测序促进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| 第9-12页 |
2 液泡分拣蛋白27(Vps27)概述 | 第12-16页 |
2.1 VPS27基因的由来 | 第12页 |
2.2 Vps27的结构研究 | 第12-14页 |
2.3 Vps27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研究 | 第14-16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35页 |
1 试验材料 | 第18-23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18页 |
1.2 供试载体 | 第18-21页 |
1.3 各类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1.4 生化试剂 | 第22页 |
1.5 各类抗生素 | 第22-23页 |
1.6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3-35页 |
2.1 禾谷镰刀菌FgVPS2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 | 第24页 |
2.3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 | 第24页 |
2.4 PCR扩增 | 第24-25页 |
2.5 PCR扩增产物回收 | 第25页 |
2.6 禾谷镰刀菌中FgVPS27基因敲除长片段的获得 | 第25-26页 |
2.7 FgVPS27基因互补片段的获得 | 第26页 |
2.8 FgVPS27-GFP和FgVPS27~(△FYVE)-GFP定位载体的构建 | 第26页 |
2.9 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10 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转化及转化子的验证 | 第27-28页 |
2.11 Southern杂交验证 | 第28-30页 |
2.12 禾谷镰刀菌菌丝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30-31页 |
2.13 反转录及qRT-PCR | 第31页 |
2.14 禾谷镰刀菌菌落生长情况观察 | 第31页 |
2.15 产孢量统计 | 第31-32页 |
2.16 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 | 第32页 |
2.17 孢子萌发率统计 | 第32页 |
2.18 禾谷镰刀菌的有性交配实验 | 第32页 |
2.19 致病性检测 | 第32-33页 |
2.20 酵母双杂交蛋白互作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1页 |
1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5-38页 |
1.1 禾谷镰刀菌FgVPS27基因的获得及其编码蛋白分析 | 第35页 |
1.2 Vps27蛋白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 | 第35-38页 |
2 禾谷镰刀菌中FgVPS27基因的功能分析 | 第38-51页 |
2.1 禾谷镰刀菌△Fgvps27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8-39页 |
2.2 FgVPS27基因缺失影响菌丝的生长以及色素的形成 | 第39-42页 |
2.3 FgVPS27基因缺失影响细胞壁的完整性 | 第42-44页 |
2.4 FgVPS27在细胞渗透压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| 第44页 |
2.5 FgVPS27基因对产孢量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2.6 FgVPS27基因缺失突变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| 第46-47页 |
2.7 FgVPS27基因缺失突变体不致病 | 第47-48页 |
2.8 FgVps27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FYVE结构域在定位中发挥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2.9 酵母双杂交分析FgVps27与其他ESCRT组件之间的互作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小结讨论及后续研究 | 第51-54页 |
1 小结与讨论 | 第51-53页 |
2 后续研究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2页 |
附录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引物序列及其用途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