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3 发展动态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0页 |
1.3.4 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3.5 研究的目标及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22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2-27页 |
2.1.1 旅游 | 第22-23页 |
2.1.2 旅游体验 | 第23-24页 |
2.1.3 文化旅游 | 第24-25页 |
2.1.4 文化旅游资源 | 第25-27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2.1 旅游地吸引力系统理论 | 第27页 |
2.2.2 旅游体验理论 | 第27页 |
2.2.3 旅游满意度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3 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 | 第28-31页 |
2.3.1 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的原则 | 第28-29页 |
2.3.2 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的内容 | 第29-31页 |
3 平泉县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| 第31-39页 |
3.1 平泉县概况 | 第31-32页 |
3.1.1 区位条件 | 第31页 |
3.1.2 自然环境 | 第31页 |
3.1.3 社会经济 | 第31-32页 |
3.2 平泉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| 第32-39页 |
3.2.1 类型结构 | 第32-34页 |
3.2.2 空间分布 | 第34页 |
3.2.3 等级评价 | 第34-37页 |
3.2.4 优势资源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5 结论 | 第38-39页 |
4 平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9-47页 |
4.1 平泉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| 第39页 |
4.1.1 产业概况 | 第39页 |
4.1.2 景区建设 | 第39页 |
4.1.3 接待设施 | 第39页 |
4.2 平泉县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1 优势分析(Strengths) | 第39-41页 |
4.2.2 劣势分析(Weakness) | 第41页 |
4.2.3 机遇分析(Opportunities) | 第41页 |
4.2.4 挑战分析(Threats) | 第41-42页 |
4.2.5 SWOT分析结论 | 第42页 |
4.3 旅游市场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3.1 市场现状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2 重点市场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3 目标市场定位 | 第44-45页 |
4.3.4 市场前景预测 | 第45-47页 |
5 平泉县文化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规划 | 第47-61页 |
5.1 平泉县文化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| 第47页 |
5.2 平泉县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空间结构规划 | 第47-50页 |
5.2.1 空间布局 | 第47-48页 |
5.2.2 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线路设计 | 第48-50页 |
5.3 平泉县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形象策划 | 第50页 |
5.4 平泉县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重点建设项目 | 第50-58页 |
5.4.1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| 第50-53页 |
5.4.2 休闲县城旅游区 | 第53-54页 |
5.4.3 乡村旅游示范区 | 第54-55页 |
5.4.4 契丹文化产业园——泽州园 | 第55-56页 |
5.4.5 活性炭文化创意产业园 | 第56页 |
5.4.6 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 | 第56-57页 |
5.4.7 中华菌文化产业园 | 第57-58页 |
5.5 文化旅游体验式商品开发 | 第58-59页 |
5.5.1 《契丹始祖传说》 | 第58页 |
5.5.2 山庄老酒 | 第58页 |
5.5.3 平泉香菇 | 第58页 |
5.5.4 活性灰系统纪念品 | 第58-59页 |
5.5.5 平泉羊汤等特色饮食 | 第59页 |
5.6 文化旅游体验式节事活动策划 | 第59-61页 |
5.6.1 契丹文化节 | 第59-60页 |
5.6.2 寻根文化节 | 第60页 |
5.6.3 文化产业博览会 | 第60页 |
5.6.4 美食节 | 第60-61页 |
6 平泉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| 第61-64页 |
6.1 交通先行 | 第61页 |
6.2 人才为本 | 第61-62页 |
6.3 精品带动 | 第62页 |
6.4 以市区带动县区,以县区补充市区 | 第62-63页 |
6.5 以质量树立品牌,以品牌促进宣传 | 第63页 |
6.6 无中生有,有中生新 | 第63-64页 |
7 结论与不足 | 第64-65页 |
7.1 结论 | 第64页 |
7.2 不足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9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页 |